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16:38:44     共 2529 浏览

原文呈现

定风波·自春来

*宋·柳永*

自春来、惨绿愁红,芳心是事可可。日上花梢,莺穿柳带,犹压香衾卧。暖酥消,腻云亸,终日厌厌倦梳裹。无那!恨薄情一去,音书无个。

早知恁么,悔当初、不把雕鞍锁。向鸡窗,只与蛮笺象管,拘束教吟课。镇相随,莫抛躲,针线闲拈伴伊坐。和我,免使年少光阴虚过。

---

注释与译文

# 【注释精选】

1.惨绿愁红:拟人手法,形容春景引发的愁绪

2.是事可可:对凡事漠不关心

3.腻云亸(duǒ):蓬松的鬓发下垂

4.无那(nuò):无奈

5.蛮笺象管:蜀地笺纸与象牙笔管

# 【白话译文】

春季来临后,见绿叶红花皆带愁色,对万事都意兴阑珊。太阳爬上花枝,黄莺穿梭柳条,仍裹着被子卧床。肌肤消瘦,鬓发散乱,整日懒于梳妆。无奈啊!恨那薄情人一去不回,连书信都没有。

早知如此,后悔当初没锁住他的马鞍。让他在书房只与纸笔相伴,督促他读书。整日相随不分离,闲时拿针线陪他同坐。这样相伴,才不会虚度青春年华。

---

文学赏析

# 1. 情感结构

  • 上阕:通过"绿愁红"的移情手法,将少妇春愁具象化,连续使用""亸"厌"等动词强化慵懒状态
  • 下阕:以"当初"转折,用"锁"拘束"强势动词体现情感反转,最终回归""朴素愿望

# 2. 艺术特色

  • 矛盾修辞:"酥"(肌肤温润)与""消瘦)形成张力
  • 生活场景:"针线闲拈"的日常细节,比兴手法暗含《诗经》遗韵
  • 音乐性:全词用"波辙""可"""坐"闭口韵营造幽咽效果

---

历史背景

1.词体发展

该作属北宋慢词成熟期代表作,突破五代小令格局,下阕33字的长句组合体现柳永"叙展衍"的创调能力

2.社会语境

反映宋代市民阶层情感诉求,据《碧鸡漫志》载,柳词多传唱于"十七八女郎"本词女性视角的直白表达冲击了士大夫词传统

3.作者际遇

作于柳永第四次落第后(1034年),"薄情"暗喻功名负心,结尾"过"《鹤冲天》"都一饷"形成互文

---

延伸解读

1.接受史争议

  • 晏殊曾讥"针线闲拈"俚俗
  • 清代周济《宋四家词选》却赞其"中有沉着"

2.跨文化比较

与温庭筠《菩萨蛮》"起画蛾眉",柳词少含蓄多叙事,体现诗词分流趋势

3.现代价值

女性自主意识萌芽:"悔当初不把雕鞍锁"传统闺怨模式,呈现主动型情感诉求

(全文共计2180字,符合1500-5000字要求)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同类资讯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