篇名:招隐士
作者:淮南小山(西汉淮南王刘安门客集体创作)
出处:《楚辞》补录篇目
```
桂树丛生兮山之幽,偃蹇连蜷兮枝相缭。
山气巃嵷兮石嵯峨,溪谷崭岩兮水曾波。
猿狖群啸兮虎豹嗥,攀援桂枝兮聊淹留。
王孙游兮不归,春草生兮萋萋。
岁暮兮不自聊,蟪蛄鸣兮啾啾。
坱兮轧,山曲岪,心淹留兮恫慌忽。
罔兮沕,憭兮栗,虎豹穴,丛薄深林兮人上栗。
嵚岑碕礒兮碅磳磈硊,树轮相纠兮林木茷骫。
青莎杂树兮薠草靃靡,白鹿麏麚兮或腾或倚。
状貌崟崟兮峨峨,凄凄兮漇漇。
猕猴兮熊罴,慕类兮以悲。
攀援桂枝兮聊淹留,虎豹斗兮熊罴咆。
禽兽骇兮亡其曹,王孙兮归来!
山中兮不可以久留。
```
1.巃嵷(lóng sǒng):山势峻拔貌
2.碅磳(jūn zēng):巨石林立状
3.憭栗(liáo lì):恐惧战栗
4.王孙:隐士代称,源自楚国贵族称谓
5.蟪蛄:寒蝉,象征时光短暂
(分节白话翻译)
幽深的山谷中桂树盘曲生长,
枝干交错缠绕宛如蛟龙。
云雾缭绕山石嶙峋,
溪流冲击岩壁泛起层层浪花。
猿猴长啸虎豹嘶吼,
唯有抓住桂枝才能暂得栖身。
那隐居的君子啊为何不归?
看春草已蔓延成碧绿的海洋...
1.创作动机:
学界存在两种主流观点:
2.文体传承:
继承《楚辞·招魂》的"陈四方之恶",但将招魂对象转为在世隐士,开创"招隐诗"先河。
1. 与屈原《渔父》对比:
2. 对魏晋文学影响:
左思《招隐》诗、陆机《招隐诗》皆受其"山水险恶"描写范式启发
1. 作者归属问题:
《文选》题为刘安作,洪兴祖《楚辞补注》考定为门客集体创作
2. 文本错简现象:
宋代朱熹指出"鹿麏麚"段可能存在竹简次序错乱
1. 成为"招隐"母题源头:
后世"山中宰相"终南捷径"典故均与之存在互文关系
2. 生态文学先驱:
早于西方浪漫主义文学1700年提出"威压"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