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牌名:忆少年(又名《十二时》《桃花曲》)
作者:北宋·晁补之
原文:
无穷官柳,无情画舸,无根行客。
南山尚相送,只高城人隔。
罨画园林溪绀碧,算重来、尽成陈迹。
刘郎鬓如此,况桃花颜色。
---
注释:
1.历下:今山东济南历城区,因城在历山之下得名
2.官柳:官道旁种植的柳树,象征离别
3.画舸:彩绘大船,暗指宦游漂泊
4.罨画:色彩鲜明的绘画,此处形容园林美景
5.刘郎:借刘禹锡"前度刘郎"典故,暗喻自身重返旧地的沧桑
白话译文:
官道旁无尽的柳枝摇曳,冰冷的彩船载着漂泊的游子。
唯有南山依旧相送,高城却隔断了故人身影。
当年彩绘般的园林溪水碧蓝,纵使重游也物是人非。
连刘郎的双鬓都斑白如斯,更何况那易逝的桃花?
---
结构特色:
艺术手法:
1.色彩象征:
2.典故化用:
情感脉络:
离别的怅惘→故地的追忆→人生的虚无,三层情感通过"-舸-客"山-城-园"鬓-花"意象链层层推进。
---
创作时间:
约作于绍圣四年(1097年)晁补之被贬应天府(今河南商丘)途中,时年44岁。
政治语境:
地理关联:
历下是晁补之任齐州(济南)知州时的治所,词中园林或指大明湖、趵突泉一带宋代官邸景观。
---
词牌选择深意:
《忆少年》词调本多写青春欢愉,晁补之反其道而用之,通过词牌名与内容的反差凸显中年失意。
比较文学视角:
词史地位:
此词开创了宋代羁旅词"三重否定"起句法,直接影响南宋姜夔《扬州慢》"淮左名都"破题方式。
---
现存最早见于《晁氏琴趣外篇》(宋刻本),明代毛晋《宋六十名家词》收录时,"罨画"作"掩画"以宋刻本为准。"刘郎"句亦有"刘郎老矣"异文,系后世传抄之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