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16:38:44     共 2524 浏览

原作呈现

词牌名:忆少年(又名《十二时》《桃花曲》)

作者:北宋·晁补之

原文

无穷官柳,无情画舸,无根行客。

南山尚相送,只高城人隔。

罨画园林溪绀碧,算重来、尽成陈迹。

刘郎鬓如此,况桃花颜色。

---

注释与译文

注释

1.历下:今山东济南历城区,因城在历山之下得名

2.官柳:官道旁种植的柳树,象征离别

3.画舸:彩绘大船,暗指宦游漂泊

4.罨画:色彩鲜明的绘画,此处形容园林美景

5.刘郎:借刘禹锡"前度刘郎"典故,暗喻自身重返旧地的沧桑

白话译文

官道旁无尽的柳枝摇曳,冰冷的彩船载着漂泊的游子。

唯有南山依旧相送,高城却隔断了故人身影。

当年彩绘般的园林溪水碧蓝,纵使重游也物是人非。

连刘郎的双鬓都斑白如斯,更何况那易逝的桃花?

---

文学赏析

结构特色

  • 三叠"无"字起笔:以"无穷""根"的递进式否定,强化漂泊者的孤绝感
  • 空间对照:"南山"与"高城"自然永恒与人世阻隔的隐喻
  • 时空压缩:从眼前离别的"画舸"预想中"来"的沧桑,完成时空跳转

艺术手法

1.色彩象征

  • "绀碧"溪水与"桃花"明艳,反衬鬓发斑白
  • "罨画"绚烂记忆与"陈迹"灰暗现实构成张力

    2.典故化用

  • 刘禹锡《再游玄都观》的"桃道士归何处"暗含政治失意
  • "无根行客"苏轼"如逆旅"的哲学观

情感脉络

离别的怅惘→故地的追忆→人生的虚无,三层情感通过"-舸-客"山-城-园"鬓-花"意象链层层推进。

---

历史背景

创作时间

约作于绍圣四年(1097年)晁补之被贬应天府(今河南商丘)途中,时年44岁。

政治语境

  • 新旧党争中晁补之属苏轼门下"苏门四学士"之一
  • 此前因《神宗实录》案牵连遭贬,词中"无根行客"实为政治放逐的写照

地理关联

历下是晁补之任齐州(济南)知州时的治所,词中园林或指大明湖、趵突泉一带宋代官邸景观。

---

延伸解读

词牌选择深意

《忆少年》词调本多写青春欢愉,晁补之反其道而用之,通过词牌名与内容的反差凸显中年失意。

比较文学视角

  • 与柳永《雨霖铃》相比:同写离别,晁词更重哲学沉思而非儿女情长
  • 与秦观《踏莎行》对照:皆含贬谪之痛,但晁词以"桃花颜色"结,比"杜鹃声里"显绝望

词史地位

此词开创了宋代羁旅词"三重否定"起句法,直接影响南宋姜夔《扬州慢》"淮左名都"破题方式。

---

版本考据

现存最早见于《晁氏琴趣外篇》(宋刻本),明代毛晋《宋六十名家词》收录时,"罨画"作"掩画"以宋刻本为准。"刘郎"句亦有"刘郎老矣"异文,系后世传抄之误。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同类资讯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