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《古柏行》为唐代宗大历元年(766年)杜甫寓居夔州时所作,属七言古诗。"行"乐府诗体,多用于叙事抒怀。此诗以夔州孔明庙前的古柏为吟咏对象,实则借物喻人,寄托深沉的政治感慨。
作者:杜甫(712-770),字子美,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代表。此诗创作于其晚年漂泊西南时期,正值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节点,诗人借古柏抒写对诸葛亮之追慕与自身怀才不遇之愤懑。
---
原文节选(完整原文见注释文献):
> 孔明庙前有老柏,柯如青铜根如石。
> 霜皮溜雨四十围,黛色参天二千尺。
> 君臣已与时际会,树木犹为人爱惜。
> 云来气接巫峡长,月出寒通雪山白。
关键词注释:
---
白话译文:
孔明庙前的古柏枝干如青铜锻造,根系似磐石深扎。树皮斑驳历经风雨,树围需四十人合抱,青黑色的树冠直插云霄。昔年君臣风云际会已成往事,唯有古柏仍受后人珍视。云雾缭绕时,柏树气息连接巫峡;皓月当空处,清冷寒光直通雪山。
核心意象:
1.青铜与磐石:象征诸葛亮坚贞不屈的政治品格
2.霜皮黛色:突出历史沧桑感,暗喻诗人饱经风霜的生命体验
3.云气月寒:构建宏大时空背景,将个体命运置于历史长河
---
1.托物言志:
"落落盘踞虽得地,冥冥孤高多烈风"古柏的孤傲处境实为杜甫自身漂泊西南的写照。
2.以柏喻人:
"大厦如倾要梁栋"诸葛亮比作支撑国家的栋梁,而"牛回首丘山重"暗示人才难以被任用。
3.借古讽今:
"古来材大难为用"直指封建时代贤才受压制的普遍现象。
---
1.文化符号演变:
柏树在《诗经》中已出现("彼柏舟"),至唐代成为士人精神象征。杜甫此诗深化了柏树与士大夫品格的关联。
2.后世影响:
金代书法家任询曾以破体书抄录此诗,现存拓本可见其艺术再创造。
3.比较阅读:
与李白"松柏本孤直",杜甫更注重历史厚重感;较之白居易"凌霄不屈己"更具政治隐喻性。
---
《古柏行》通过极富张力的意象群,完成了从咏物到抒怀再到讽喻的三重跨越。杜甫以青铜之坚、雪山之寒为底色,将个人命运、历史反思与士人精神熔铸一体,最终凝练成"材大难用"这一穿越千年的文化命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