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广州松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11:46:18     共 2527 浏览

一、诗文概览

标题:《古柏行》为唐代宗大历元年(766年)杜甫寓居夔州时所作,属七言古诗。"行"乐府诗体,多用于叙事抒怀。此诗以夔州孔明庙前的古柏为吟咏对象,实则借物喻人,寄托深沉的政治感慨。

作者:杜甫(712-770),字子美,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代表。此诗创作于其晚年漂泊西南时期,正值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节点,诗人借古柏抒写对诸葛亮之追慕与自身怀才不遇之愤懑。

---

二、原文与分段注释

原文节选(完整原文见注释文献):

> 孔明庙前有老柏,柯如青铜根如石。

> 霜皮溜雨四十围,黛色参天二千尺。

> 君臣已与时际会,树木犹为人爱惜。

> 云来气接巫峡长,月出寒通雪山白。

关键词注释

  • 柯如青铜:树枝色泽如青铜,喻质地坚硬。青铜在唐代为贵重材质,暗示柏树(及诸葛亮)的历史价值。
  • 四十围:夸张手法,形容树干极粗(约合现代计量6-7米直径),与"二千尺"约600米)共同构成视觉震撼。
  • 君臣际会:指刘备三顾茅庐与诸葛亮出山,暗含对明君贤臣遇合的向往。
  • 巫峡/雪山:夔州地理意象,云雾与月光使古柏与自然山川形成气势贯通的效果。

---

三、译文与意象解析

白话译文

孔明庙前的古柏枝干如青铜锻造,根系似磐石深扎。树皮斑驳历经风雨,树围需四十人合抱,青黑色的树冠直插云霄。昔年君臣风云际会已成往事,唯有古柏仍受后人珍视。云雾缭绕时,柏树气息连接巫峡;皓月当空处,清冷寒光直通雪山。

核心意象

1.青铜与磐石:象征诸葛亮坚贞不屈的政治品格

2.霜皮黛色:突出历史沧桑感,暗喻诗人饱经风霜的生命体验

3.云气月寒:构建宏大时空背景,将个体命运置于历史长河

---

四、艺术特色与深层意蕴

# (一)三重比兴结构

1.托物言志

"落落盘踞虽得地,冥冥孤高多烈风"古柏的孤傲处境实为杜甫自身漂泊西南的写照。

2.以柏喻人

"大厦如倾要梁栋"诸葛亮比作支撑国家的栋梁,而"牛回首丘山重"暗示人才难以被任用。

3.借古讽今

"古来材大难为用"直指封建时代贤才受压制的普遍现象。

# (二)时空交织手法

  • 空间维度:通过"锦亭东"(成都)与"夔州庙"的地理切换,形成今昔对比
  • 时间维度:由眼前古柏追溯至三国时期,再回归现实喟叹,构成历史纵深

# (三)矛盾修辞的张力

  • "不露文章世已惊":表面写古柏无华丽纹路却令人惊叹,实则暗指真才实学者无需张扬
  • "香叶终经宿鸾凤":高尚者终会吸引志同道合者,与"蝼蚁"形成善恶对照

---

五、扩展说明

1.文化符号演变

柏树在《诗经》中已出现("彼柏舟"),至唐代成为士人精神象征。杜甫此诗深化了柏树与士大夫品格的关联。

2.后世影响

金代书法家任询曾以破体书抄录此诗,现存拓本可见其艺术再创造。

3.比较阅读

与李白"松柏本孤直",杜甫更注重历史厚重感;较之白居易"凌霄不屈己"更具政治隐喻性。

---

六、总结

《古柏行》通过极富张力的意象群,完成了从咏物到抒怀再到讽喻的三重跨越。杜甫以青铜之坚、雪山之寒为底色,将个人命运、历史反思与士人精神熔铸一体,最终凝练成"材大难用"这一穿越千年的文化命题。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