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广州松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11:46:17     共 2529 浏览

一、诗文基础信息

标题解析:"九日"重阳节,"望仙台"为汉代河上公修道遗迹(位于今陕西西安),"呈刘明府容"表明此诗是赠予时任县令刘容的应景之作。标题兼具时间、地点、对象三重要素,体现唐代文人酬唱传统。

作者简介:崔曙(约704-739),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状元,以《奉试明堂火珠》诗闻名,现存诗15首。其诗多山水咏怀,风格清峻,本诗为其代表作之一。

二、原文与分行注释

汉文皇帝有高台,此日登临曙色开。

*【注】汉文:汉文帝;高台:指望仙台;曙色:既指清晨天光,又暗合作者名号*

三晋云山皆北向,二陵风雨自东来。

*【注】三晋:战国韩赵魏故地;二陵:崤山南北二陵,典出《左传》"蹇叔哭师"

关门令尹谁能识,河上仙翁去不回。

*【注】令尹:老子出关时的守关官吏;河上仙翁:传说在望仙台修道的隐士*

且欲近寻彭泽宰,陶然共醉菊花杯。

*【注】彭泽宰:陶渊明曾任彭泽令,此处喻指刘明府;菊花杯:重阳饮菊花酒习俗*

三、逐联译文

1. 首联:汉文帝修筑的望仙台巍然矗立,重阳拂晓我登临时正值朝霞满天

2. 颔联:三晋之地的云山皆朝北方延展,崤山二陵的风雨自东方浩荡而来

3. 颈联:当年识得老子的关令早已湮没,河上公成仙后再未返回人间

4. 尾联:不如就近寻访刘县令,效仿陶渊明共醉菊花酒畅抒情怀

四、文学赏析

1. 时空交织的架构

诗人以"汉文皇帝"起笔,通过"台-云山-风雨"的空间铺陈,构建起横跨千年的历史纵深。颔联"三晋"陵"的地理对仗,形成东西南北的立体坐标体系。

2. 双重典故的运用

颈联连续化用《史记·老子列传》与《高士传》典故,以"尹不识"翁不回"怅惘,反衬尾联现世欢聚的可贵,体现唐代士人"入世-出世"心理。

3. 节日民俗的投射

尾联"杯"既应和重阳饮菊酒的民俗,又暗含对受赠者刘明府如陶渊明般清廉高洁的赞誉,完成从怀古到颂今的情感转折。

五、延伸探讨

历史地理考证:望仙台具体位置存在争议,《长安志》载其在长安县西,而《水经注》认为属华山支脉。诗中"晋"二陵"描写,暗示唐代该地仍具战略视野。

盛唐气象折射:此诗作于开元盛世(约730年),颔联宏大的空间意象,与杜甫"楚东南坼"《登岳阳楼》)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,共构盛唐山水诗的雄浑特质。

酬唱诗范式意义:作为典型的宦游赠答诗,该作完美遵循"景起兴-怀古抒怀-归旨颂德"段式结构,为研究唐代文人社交礼仪提供重要样本。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