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11:46:18     共 2522 浏览

一、诗文基础信息

标题:《哀王孙》为杜甫自拟新题乐府,继承汉乐府"于哀乐,缘事而发",突破初唐宫体诗局限,开创"事名篇"的叙事诗范式。

创作时间:至德元载(756)秋至二载(757)春间,时值安史叛军占领长安,杜甫被困城中目睹宗室惨状。

诗文体裁:七言古体,共28句196字,押平声虞韵,韵脚"乌、呼、胡"等贯穿全篇,形成沉郁顿挫的声律效果。

二、原文与注释

原文节选

> 长安城头头白乌,夜飞延秋门上呼。

> 又向人家啄大屋,屋底达官走避胡。

> 金鞭断折九马死,骨肉不得同驰驱。

关键词注释

  • 头白乌:典出《三国典略》"侯景篡位,白头乌集朱雀门"喻指安禄山叛乱的不祥之兆
  • 延秋门:长安禁苑西门,玄宗由此仓皇出逃
  • 达官走避胡:指百官四散逃命,暗示朝廷崩溃

完整译文

长安城头聚集着白头乌鸦,每夜在延秋门上哀鸣。它们飞抵高门大宅啄食,昔日的权贵早已逃散。皇帝的马鞭折断、御马累死,连亲生骨肉都来不及带走。

三、历史背景解析

1.事件脉络

  • 天宝十五载六月十三日,玄宗秘密出逃,未通知多数皇族
  • 七月叛军屠戮李唐宗室,皇孙、公主等百余人遇害
  • 诗中"窜荆棘"史实:部分皇族躲藏三个多月

2.杜甫处境

  • 时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,因探亲未随玄宗西行
  • 八月被叛军俘虏押回长安,亲眼见证"东来橐驼满旧都"的劫掠场景

四、文学赏析

1. 叙事艺术

  • 双线结构:明写落魄王孙乞怜,暗写玄宗弃城之责。如"金鞭断折"既实写逃难狼狈,又隐喻统治权威崩塌
  • 细节特写

    > 腰下宝玦青珊瑚,可怜王孙泣路隅

    通过残留的玉佩暗示其贵族身份,与"乞为奴"尖锐反差

2. 思想内涵

  • 批判维度
  • "豺狼在邑龙在野"直指安禄山窃据京城与肃宗流亡的乱局
  • "方健儿今何愚"守将哥舒翰降敌的荒诞
  • 人道关怀:末句"五陵佳气无时无"既哀悼唐室衰微,又寄托中兴希望

五、诗史价值延伸

1.与同期作品对比

  • 较《悲陈陶》聚焦军民死难,本诗专述贵族厄运,构成安史之乱的全景记录
  • 较《春望》的个人悲慨,本诗更具社会档案性质

2.后世评价

- 明代王嗣奭《杜臆》评:"篇哀痛顾惜,若家人父子相见" - 清代仇兆鳌《杜诗详注》称:"此诗见帝王遗胤,颠沛犹尊"

附录:相关诗作推荐

1. 《哀江头》——同陷长安时期作品

2. 《北征》——记录脱险经历的长篇叙事诗

3. 《洗兵马》——反映平叛进程的政治诗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同类资讯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