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与作者
作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的代表作,《客至》创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(761年),诗题自注"喜崔明府相过"这是为迎接县令崔某到访而作的纪事诗。诗中"府"为唐代对县令的尊称,可见来访者身份特殊,但杜甫以平等友人的姿态相待,体现了其超越阶级的真挚交友观。
原文与格律
全诗为七言律诗,平仄严谨,押灰韵:
```
舍南舍北皆春水,但见群鸥日日来。
花径不曾缘客扫,蓬门今始为君开。
盘飧市远无兼味,樽酒家贫只旧醅。
肯与邻翁相对饮,隔篱呼取尽余杯。
```
首联"舍南舍北皆春水"""展现春水浩渺之景,与"但见群鸥"形成动静对照,既描绘草堂环境,又暗含诗人隐居的孤寂。颔联"径不曾缘客扫"通过"不曾"与"今始"对比,突显待客的诚挚,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。
注释精要
现代译文
房前屋后春水环绕,唯有鸥鸟日日飞来作伴。
未曾为迎客打扫花径,今日特为您清理;常年紧闭的柴门,此刻为您敞开。
远离集市难备佳肴,家贫只能奉上旧酿。
若愿与邻家老翁共饮,便隔着篱笆唤他来干杯!
1. 生活化的叙事结构
全诗按"景—事—情"展开:首联绘春水群鸥,颔联记扫径开门,颈联述备餐斟酒,尾联写呼邻共饮。这种线性叙事使场景如画卷渐次展开,极具生活实感。
2. 对比艺术的运用
3. 细节中的真情
"篱呼取"的动态描写,将宴饮推向高潮。一个"",既显邻里亲密,又见诗人不拘小节的豪爽。这种真实感源于杜甫对日常生活的敏锐观察,与盛唐宫廷诗的浮华形成鲜明对比。
唐代待客礼仪的缩影
诗中反映的待客流程(净径→开门→备餐→劝饮)符合《唐六典》记载的"→献→酢→酬"基本礼仪,但摒弃了贵族阶层的繁文缛节,展现文人雅士的简朴之风。与王维《辋川集》的隐逸不同,杜甫的待客充满市井烟火气。
杜甫人格精神的体现
在安史之乱后的困顿中,此诗罕见地流露欢快情绪。颈联坦诚家贫却无自卑,尾联邀邻共饮更显豁达,这种"而不卑,简而有趣"态度,正是儒家"贫乐道"思想的实践。
文学史的双重价值
作为纪事诗,它开创了以日常琐事入律诗的先河,影响白居易《问刘十九》等作品;作为文化标本,它记录了中唐士人阶层的真实生活状态,具有社会史研究价值。
当代读者常从诗中获取三重共鸣:
1.生态意识:春水鸥鸟的描写,暗合现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
2.社交本质:超越物质条件的真诚交往,反衬当下功利化人际关系的异化
3.生活美学:在简朴中发现诗意,为物质过剩时代提供精神参照
这种跨越千年的感染力,正是杜甫"诗史"生动印证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