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16:38:48     共 2526 浏览

一、原词呈现

词牌名:浣溪沙

作者:李清照(宋代)

原文

髻子伤春慵更梳,晚风庭院落梅初。

淡云来往月疏疏。

玉鸭熏炉闲瑞脑,朱樱斗帐掩流苏。

遗犀还解辟寒无?

------

二、注释详解

1.髻子伤春慵更梳

  • 髻子:古代妇女发髻
  • 伤春:因春景引发的愁绪
  • 慵:懒散,此句写女子无心梳妆的颓唐之态

2.玉鸭熏炉闲瑞脑

  • 玉鸭:鸭形熏炉的美称
  • 瑞脑:龙脑香,宋代贵族常用熏香
  • "闲"字暗示香料无人添换的寂寥

3.遗犀还解辟寒无

  • 遗犀:传说中能辟寒的犀角簪
  • 反问句式强化孤独寒意,暗指无人关怀的处境

------

三、白话译文

发髻蓬乱懒得梳理,晚风轻拂庭院,梅花初落。

薄云飘过,月光斑驳疏落。

鸭形熏炉里的香料早已燃尽,朱红纱帐的流苏静静低垂。

当年辟寒的犀角簪,如今可还能驱散这彻骨寒意?

------

四、文学赏析

# (一)意象建构艺术

1.空间转换:从"庭院""帐"由外而内展现闺阁幽闭感

2.感官层次

  • 视觉:"淡云"疏月"冷色调
  • 嗅觉:"脑"的若有若无香气
  • 触觉:"寒"暗示的生理寒冷与心理孤寂

# (二)情感表达特征

  • 含蓄隐喻:通过"落梅"闲炉"物象投射迟暮之悲
  • 时代印记: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,突破传统闺怨诗的范式

------

五、历史背景探析

1.创作时期推定

  • 根据词中"寒犀",应作于南渡后(约1130-1140年间)
  • 此时李清照经历丧夫、流徙,艺术风格转向沉郁

2.社会文化语境

  • 宋代女性写作的"私语化"
  • 战乱背景下士大夫阶层的漂泊体验

------

六、延伸解读

1.词牌选择深意

- 《浣溪沙》双调小令的短促节奏,与瞬间情感迸发高度契合

2.比较文学视角

- 与早期《点绛唇·蹴罢秋千》对比,可见作者从少女欢愉到中年沉郁的风格演变

3.后世评价

- 清代王士禛《花草蒙拾》称其"以寻常语度入音律,炼句精巧则易,平淡入调者难"

------

七、学术争议

1."犀"释义分歧

  • 部分学者认为指代亡夫遗物
  • 另有考证认为实指当时流行的一种犀角首饰

2.创作地点推测

- 杭州说:根据晚年行踪记载

- 金华说:依据《打马图经》自序线索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同类资讯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