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21:52:13     共 2524 浏览

一、原曲呈现

【曲牌】普天乐

【作者】张养浩

【原文】

稻粱收,菰蒲秀。

山光凝暮,江影涵秋。

潮平远水宽,天阔孤帆瘦。

雁阵惊寒埋云岫,

下长空飞满沧洲。

西风渡头,斜阳岸口,

不尽诗愁。

---

二、注释解析

1.稻粱/菰蒲:北方主食作物与南方水生植物对举,体现南北物候差异

2.凝暮/涵秋:炼字典范,""写山色渐暗的凝固感,"涵"字状江水映秋的包容态

3.孤帆瘦:化用李白"帆远影碧空尽"瘦"字赋予帆船人格化特征

4.雁阵惊寒:典出王勃《滕王阁序》,暗含时节变迁的紧迫感

5.沧洲:语出《楚辞》,代指隐士居所,暗示作者归隐心态

---

三、白话译文

金黄的稻谷已收割完,水边的茭白正秀美。

山色凝聚着暮霭,江面倒映着秋光。

退潮后江水显得格外宽阔,晴空下孤帆更显单薄。

寒雁惊飞穿过云峰,

从高空直降布满沙洲。

西风中的渡口,斜阳下的岸边,

绵延不绝是诗人的愁绪。

---

四、文学赏析

# (1)空间构图艺术

  • 垂直维度:通过"云岫-长空-沧洲"构建天地人三重空间
  • 水平维度:以"远水-孤帆-岸口"形成由近及远的透视效果

# (2)色彩运用

  • 暖色调:稻粱黄、斜阳红
  • 冷色调:江影青、西风白
  • 形成视觉温度对比

# (3)情感表达技法

  • 末句"不尽诗愁"采用"以景截情",愁绪如斜阳余晖般绵延不绝
  • "孤帆瘦"与"雁阵惊寒"孤独意象的二重奏

---

五、历史背景

1.创作时期:约作于元英宗至治年间(1321-1323),张养浩辞官归隐济南时期

2.社会语境

  • 元朝恢复科举后文人心态变化
  • 北曲南渐的文化融合现象

    3.个人经历

  • 作者历经宦海沉浮后对"田园将芜"的深切体认
  • 受道家思想影响形成的自然审美观

---

六、曲牌格律

1.宫调归属:属中吕宫,适宜表现"感叹伤悲"(《唱论》载)

2.句式特征

  • 共11句,押"、秀、秋、瘦、岫、洲、口、愁"仄韵
  • 第3-4句、7-8句要求对仗

    3.音韵处理

  • "/愁"闭口音往复
  • "/岫"仄声韵强化顿挫感

---

七、比较研究

1.与马致远《天净沙》对比

  • 同:均采用意象叠加法
  • 异:张曲更重空间层次,马曲更强时间线性

    2.与白朴《沉醉东风》对比

  • 同:表现隐逸情怀
  • 异:白曲直抒胸臆,张曲含蓄蕴藉

---

八、后世影响

1.文学价值:被收入《全元散曲》及多部元曲选本

2.艺术再创作

- 明代画家仇英曾据此创作《江天暮色图》

- 当代作曲家钱仁康改编为艺术歌曲

3.学术研究

- 20世纪80年代引发"曲山水意象"热潮

- 近年出现生态批评视角的新解读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同类资讯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