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新闻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  发布时间:2025/8/29 15:45:54       共计:2519 浏览

一、诗经原文

```

扬之水,不流束薪。彼其之子,不与我戍申。怀哉怀哉,曷月予还归哉?

扬之水,不流束楚。彼其之子,不与我戍甫。怀哉怀哉,曷月予还归哉?

扬之水,不流束蒲。彼其之子,不与我戍许。怀哉怀哉,曷月予还归哉?

```

二、词句注释

1.扬之水:激扬的流水,暗喻军令急促。"扬"形容词,形容水流湍急之态

2.束薪/束楚/束蒲:三种捆扎的柴草,象征婚姻关系(古时婚礼用束薪)

3.戍申/戍甫/戍许:西周时期三处军事要地,位于今河南南阳一带

4.曷月予还归哉:反问句式,表达戍卒归期无望的悲愤

三、现代译文

(逐节对应翻译)

激荡的河水啊,冲不走成捆的柴薪。我思念的那人,不能同守申国边境。怀念啊怀念,何年何月能归程?

湍急的河水啊,卷不动成束的荆条。我牵挂的那人,不能共卫甫地城郊。思念啊思念,几时才能返故朝?

汹涌的流水啊,载不起捆好的蒲草。我惦念的那人,不能并肩许国戍堡。期盼啊期盼,归期何时才能到?

四、文学赏析

1.复沓手法:三章重叠结构,通过变换"/楚/蒲""/甫/许"形成递进式抒情

2.比兴运用:以"不流束薪"起兴,暗喻夫妻分离的无力感,水势与军令形成双重隐喻

3.情感张力:"怀哉"出现四次,配合反问句式,将戍卒思归情绪推向高潮

4.时空对照:流动的河水与凝固的戍边生活构成强烈反差

五、历史背景

1.创作时期:周平王东迁初期(约公元前770-前720年),王室衰微背景下

2.地理考据

  • 申、甫、许为姜姓诸侯国,扼守南阳盆地要冲
  • 系周王朝抵御楚国的北方防线

    3.兵制反映:体现西周"当兵,野人不预"征兵制度,戍卒多来自贵族阶层

    4.政治隐喻:或暗讽平王强征诸侯戍边导致民怨

六、延伸解读

1.版本差异

- 《王风·扬之水》与《郑风·扬之水》的异同比较

- 汉代齐、鲁、韩三家诗说的不同训诂

2.文化影响

- 后世"薪"成为夫妻分离的固定意象(如杜甫《新婚别》)

- 李白"客望边邑"反问句式的化用

3.现代阐释

- 从战争文学角度解读个体与集体的张力

- 生态批评视角下的"意象"再审视

4.争议问题

- 主人公性别身份的学术争论

- "其之子"指代的四种假说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·上一条:《执竞》--无名氏 | ·下一条:《抑》--无名氏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