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11:46:19     共 2529 浏览

一、诗文标题解析

标题"寄全椒山中道士"明确交代了诗歌的寄赠性质与对象:

  • "寄":表明这是首寄赠诗,属唐代文人常见的交际诗体
  • "椒":今属安徽滁州,唐代属淮南道
  • "道士":特指隐居全椒山中的修道者,非道观职业道士

二、作者韦应物简介

韦应物(737-792),中唐著名诗人,世称"韦苏州":

  • 出身京兆韦氏,少年任宫廷侍卫
  • 安史之乱后折节读书,历任滁州、江州、苏州刺史
  • 诗风澄澹精致,与王维并称"王韦"作为《滁州西涧》
  • 本诗作于建中四年(783)任滁州刺史期间

三、原文及分行注释

原文:

今朝郡斋冷,忽念山中客。

涧底束荆薪,归来煮白石。

欲持一瓢酒,远慰风雨夕。

落叶满空山,何处寻行迹。

分行注释:

1. "郡斋":刺史官署中的书房

2. "客":指全椒山道士,暗含出世意味

3. "煮白石":典出《神仙传》"白石先生煮白石为粮"喻道士清修

4. "风雨夕":既指实景天气,亦隐喻时局动荡(时值泾原兵变)

四、逐联译文

首联:今日官署书房透着寒意,突然想起山中修道的友人

颔联:想象他在涧底砍拾柴薪,归去用白石煮食修炼

颈联:我想带一瓢酒,在风雨之夜送去慰藉

尾联:可空山尽是落叶,何处寻觅他的踪迹

五、文学赏析

# 1. 结构艺术

  • 起承转合严密:由"斋冷"兴,经想象道士生活,转到寻访愿望,终以"无处寻"收束
  • 虚实相生:前两联实写郡斋与虚写山中形成空间对照

# 2. 意象系统

  • 冷热对照:"斋冷""白石"的温度反差
  • 色彩暗示:"落叶"枯黄色与"白石"的素净构成视觉张力

# 3. 情感表达

  • 表层:对隐逸生活的向往
  • 深层:仕隐矛盾的心理投射(作于作者59岁,距去世仅9年)

六、历史语境扩展

1.中唐隐逸风尚

  • 安史之乱后,士人普遍产生"隐"心态
  • 与本诗同期作品《寄璨师》同样体现宗教寄托

2.道教文化背景

  • "煮白石"唐代外丹术盛行
  • 与柳宗元《赠江华长老》形成僧道对比

3.后世评价

  • 苏轼评:"纤秾于简古,寄至味于澹泊"
  • 明代钟惺《唐诗归》称其"灵气往来,虚实相生"###七、比较阅读

    1. 与王维《山中与裴秀才迪书》比较:

  • 同:均表现仕宦者对山居的向往
  • 异:王维侧重景物描写,韦诗更重心理刻画

2. 与贾岛《寻隐者不遇》对照:

  • 同:均以"不遇"收尾
  • 异:贾岛诗简峭,韦诗绵邈

八、现代解读视角

1. 生态批评视角:诗中"-涧-落叶"完整生态系统

2. 接受美学分析:尾联的留白艺术诱发读者想象

3. 精神分析理论:"山中客"视为诗人理想自我的投射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