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21:52:16     共 2526 浏览

一、原曲文本

曲牌名:潘妃曲

作者:商挺(1209-1288)

原文

```

带月披星担惊怕,久立纱窗下。

等候他,蓦听得门外地皮儿踏。

则道是冤家,原来风动荼蘼架。

```

---

二、注释与译文

# (1)逐句注释

-"带月披星担惊怕"

"月披星"化用《诗经·齐风·东方未明》"东方则明,月出之光"暗示深夜时分;"惊怕"女子幽会时的忐忑心理。

-"立纱窗下":

"纱窗"元代闺阁典型意象,出自李商隐《无题》"碧纱如烟隔窗语"暗示等待场所的私密性。

-"蓦听得门外地皮儿踏"

""突然之意,元代口语特征明显;"地皮儿踏"北方方言拟声词,生动再现脚步声。

-"则道是冤家":

"冤家"宋元戏曲中对情人的昵称,见《西厢记》"冤家"此处含娇嗔意味。

-"风动荼蘼架":

"蘼"酴醾花,花期在春末,象征青春将逝,与《红楼梦》"开到荼蘼花事了"形成互文。

# (2)白话译文

```

趁着月色星光忐忑等待,久久伫立纱窗之外。

期盼情郎到来时,突然听见门外脚步声踩。

满心欢喜以为是爱人,原来只是风吹花架摆。

```

---

三、文学赏析

# (1)艺术特色

  • 心理描写:通过"担惊怕-等候-误听-释然"的情感曲线,完成"-紧张-惊喜-失落"戏剧性转折。
  • 意象组合:构建"月/纱窗/荼蘼"意象群,形成由远及近的空间层次。
  • 声韵技巧:全曲押家麻韵,"/架"开口音收尾,模拟风声余韵。

# (2)历史比较

与同时期白朴《阳春曲·题情》相比:

  • 同:均采用"闺怨+误会"结构
  • 异:商作更重心理白描,白作偏重场景铺陈

---

四、历史背景

# (1)创作语境

  • 时代特征:元代取消科举(1313年恢复),文人转向散曲创作,商挺作为忽必烈潜邸旧臣,此曲或作于1250年代。
  • 作者经历:商挺官至枢密副使,此曲可能改写自其早期民间采风所得。

# (2)社会风俗

  • 反映元代婚恋观念:女子可主动约会(对比关汉卿《拜月亭》)
  • "荼蘼架"合元代庭院建筑特点,见《析津志》记载

---

五、延伸解读

# (1)版本流变

  • 《全元散曲》录此曲为商挺十九首小令之一
  • 明代《雍熙乐府》将末句改为"风摆荼蘼架"强化听觉效果

# (2)现代演绎

- 1956年傅雪漪改编为古琴吟唱曲,加入"误听"落的滑音处理

- 2012年话剧《元曲印象》用光影技术表现"动"意象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同类资讯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