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新闻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  发布时间:2025/8/29 15:45:54       共计:2520 浏览

一、诗经原文

篇名:有女同车

作者:无名氏(《诗经·郑风》收录)

原文

有女同车,颜如舜华。

将翱将翔,佩玉琼琚。

彼美孟姜,洵美且都。

有女同行,颜如舜英。

将翱将翔,佩玉将将。

彼美孟姜,德音不忘。

---

二、词句注释

1.舜华/舜英:木槿花,喻女子容颜短暂而绚丽

2.翱翔:形容步履轻盈如鸟展翅

3.琼琚:美玉制成的佩饰

4.孟姜:先秦对贵族长女的通称

5.:娴雅大方(《毛传》:",闲也")

6.将将:佩玉相击的清脆声

7.德音:美好品德与声誉

---

三、现代译文

(逐联对应翻译)

与我同车的姑娘,面容似木槿绽放。

步履翩然欲飞,佩玉叮咚作响。

那美丽的孟姜,确实端庄又大方。

与我同行的姑娘,容颜如槿花芬芳。

衣袂飘飘欲飞,佩玉清脆悠扬。

那娴雅的孟姜,美德令人难忘。

---

四、文学赏析

1. 意象构建

  • 以"华"为视觉意象,配合"翔"的动感描写,形成"花互喻"审美效果
  • "佩玉"声象系统(琼琚/将将)构成听觉维度,体现先秦"以声衬静"描写传统

2. 艺术手法

  • 重章叠句结构:通过"车/同行"舜华/舜英"的递进式重复强化抒情
  • 侧面烘托:全篇未直接描写五官,借物象暗示人物气质

3. 情感表达

  • "德音不忘"明诗旨:超越外貌赞美的品德讴歌
  • 隐含的时空张力:木槿朝开暮谢的特性暗含对美好易逝的怅惘

---

五、历史背景

1. 创作时期

  • 郑国东周初期(公元前770-前476年)民歌
  • 反映春秋时期贵族婚恋习俗,《左传》载"人游于乡校"社交背景

2. 文化语境

  • "同车":先秦时男女同乘具有婚聘暗示(见《仪礼·士昏礼》)
  • 佩玉制度:周代贵族"君子无故玉不去身"的礼制体现

3. 学术争议

  • 《毛诗序》认为"刺忽也"现代学者多判定为婚礼赞歌
  • "孟姜"考辨:或为齐国公主(姜姓)与郑国贵族联姻的见证

---

六、延伸解读

1. 植物象征体系

- 木槿在《诗经》中共出现7次,多与女性关联(对比《卫风·伯兮》"焉得谖草"

2. 比较文学视角

  • 与《楚辞·九歌·山鬼》"薜荔兮带女萝"的植物喻人手法异同
  • 汉代乐府《陌上桑》对"同车"意象的继承与发展

3. 现代接受史

- 闻一多《诗经通义》特别指出"翱将翔"的动态美

- 日本《万叶集》第98首明显受此诗影响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·上一条:《月出》--无名氏 | ·下一条:《有客》--无名氏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