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"感遇"组诗总题,现存十二首,此为其一
作者:张九龄(678-740),唐代开元名相,字子寿,韶州曲江人
创作背景:约作于开元二十五年(737年)遭李林甫排挤贬官荆州期间
---
兰叶春葳蕤,桂华秋皎洁。
*【葳蕤(wēi ruí)】草木繁盛貌
*【桂华】桂花,古"华"通"花"
欣欣此生意,自尔为佳节。
*【自尔】自然因此
谁知林栖者,闻风坐相悦。
*【林栖者】隐士
*【闻风】慕其芬芳
草木有本心,何求美人折?
*【本心】天性
*【美人】喻统治者
---
1. 春日兰草枝叶繁茂,秋时桂花洁净明艳
2. 蓬勃的生机自然显现,成就了美好季节
3. 未曾想山林隐逸之人,因芬芳前来爱赏
4. 草木吐芳是天性使然,岂为取悦他人?
---
1.比兴手法:以兰桂喻君子美德,超越《楚辞》香草传统
2.双关意象:"葳蕤"既状植物形态,又暗喻德行之盛
3.时空对举:春兰秋桂并置,形成四时流转的意境张力
---
1.守正不阿的政治宣言:借草木本性表达不趋附权贵的士人气节
2.贬谪心态的文学转化:将政治挫折升华为哲学思考
3.盛唐精神的另类表达:不同于边塞诗的豪迈,展现内敛型人格力量
---
1. 明代高棅《唐诗品汇》:"曲江藻思翩翩,体裁疏秀"
2. 清代沈德潜《唐诗别裁》:"正始元音,固当独步"
3. 现代学者傅璇琮评:"了清淡寓深沉的岭南诗风
1. 与陈子昂《感遇三十八首》对比:张诗更重物象经营
2. 与李白《古风》对比:同写政治失意,张诗含蓄内敛
3. 对宋代梅尧臣"平淡"诗风的影响
---
1. 植物书写中的士人身份建构
2. 贬谪文学中的空间诗学
3. 盛唐政治文化生态的微观镜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