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感遇·其二
作者:张九龄(678-740),字子寿,韶州曲江人,唐代著名政治家、文学家,开元盛世最后一位贤相,其诗风清雅刚健,开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先声。
```
江南有丹橘,经冬犹绿林。
岂伊地气暖?自有岁寒心。
可以荐嘉客,奈何阻重深。
运命唯所遇,循环不可寻。
徒言树桃李,此木岂无阴?
```
1.丹橘:红橘,屈原《橘颂》中"后皇嘉树,橘徕服兮"的意象传承
2.岁寒心:语出《论语》"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"喻坚贞品格
3.荐嘉客:进献贵宾,《周礼》记载橘为祭祀贡品
4.阻重深:双重阻碍,既指地理阻隔,亦喻仕途险阻
5.循环:天道往复的哲学观,暗合《周易》循环思想
江南生长的丹橘树,
历经寒冬依然翠绿成林。
岂是因南方气候温暖?
实因橘树本性耐寒坚贞。
本可采摘献给尊贵宾客,
奈何山水阻隔路途幽深。
命运得失皆因际遇,
天道循环奥秘难寻。
世人只知栽种桃李,
难道橘树不能提供绿荫?
全诗以"橘"为核心意象,形成三重象征体系:
1.自然属性:经冬不凋的植物特性
2.人格投射:诗人"虽九死其犹未悔"的政治操守
3.文化符号:继承《楚辞》香草美人传统
1.比兴手法:前四句状物,后六句抒怀,符合"六义"传统
2.双关修辞:"重深"既指山水重叠,又喻官场倾轧
3.反诘收束:末句质问打破桃李崇拜的世俗偏见
五言古体诗,押平声""(林、心、深、寻、阴),一韵到底的布局强化了情感凝聚力。
此诗作于开元二十五年(737年)贬任荆州长史期间,时值李林甫专政:
1.传承脉络:上承陈子昂《感遇》组诗,下启李白《古风》五十九首
2.范式意义:确立"君子比德"咏物诗写作模板
3.后世影响:柳宗元《南中荣橘柚》直接化用本诗意象
与西方咏物诗比较:
维度 | 张九龄《感遇》 | 华兹华斯《水仙》 |
---|---|---|
物我关系 | 托物言志 | 移情于景 |
哲学基础 | 儒家比德观 | 泛神论 |
终极关怀 | 人格完善 | 心灵治愈 |
1.文化自信:重新发现古典诗歌的当代价值
2.人格教育:岁寒之心对浮躁社会的反照
3.生态智慧:橘树意象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