曲牌名:天净沙
作者:白朴(元代)
原文:
春山暖日和风,
阑干楼阁帘栊,
杨柳秋千院中。
啼莺舞燕,
小桥流水飞红。
---
注释:
1.帘栊:带帘子的窗户
2.飞红:飘落的花瓣
3.阑干:同""建筑装饰构件
白话译文:
暖阳照耀春山,和风轻拂面庞,
楼阁栏杆旁垂着绣帘纱窗。
庭院里杨柳轻摆秋千微荡,
黄莺啼唱燕子翩跹,
小桥下流水载着落花飘向远方。
---
1.意象组合艺术
全篇28字浓缩12个典型春日意象,形成"-建筑-植物-动物-人文"立体画卷。作者通过蒙太奇式拼接,实现"山→楼阁→庭院→天空→溪流"视觉移动。
2.色彩运用
构建出明快的春日色谱。
3.动静相生
静态的"阁"小桥"与动态的"舞燕"红"形成张力,秋千的晃动暗示人物存在却不露面,体现元代散曲"以景代人"创作特征。
---
1.创作年代推定
据《录鬼簿》记载,此曲应作于白朴晚年(约1280-1300年),反映作者经历宋元易代后,选择以散曲寄托隐逸之思的心态转变。
2.文学史价值
3.社会镜像
"阁"秋千"等意象折射元代士大夫阶层的生活雅趣,而"红"意象暗含对繁华易逝的隐喻,与白朴《墙头马上》杂剧中的命运观相呼应。
---
1.与唐诗对比
不同于杜甫"黄鹂鸣翠柳"工笔细描,白朴采用大写意手法,更接近王维"诗中有画"学追求。
2.后世影响
清人李渔在《闲情偶寄》中评价此曲:"著一字,尽得风流"其意象组合方式直接影响明清园林造景艺术。
---
1.生态美学价值
全曲构建的和谐生态图景,为当代城市化进程提供传统人文参照,2023年入选人教版语文教材"古典生态文学"。
2.传播接受史
该曲现存最早见于明代《雍熙乐府》,20世纪经王国维《宋元戏曲考》重新发掘,近年成为西湖等景区文化墙高频选用文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