睡海棠,春将晚,> 恨不得明皇掌中看。> 霓裳便是中原患。> 不因这玉环,> 引起那禄山,> 怎知蜀道难! 二、注释详解1.睡海棠: 典出...">
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广州松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21:52:10     共 2546 浏览

一、原曲呈现

曲牌名:四块玉

作者:马致远(约1250-1321),元代杂剧大家,"元曲四大家"

原文

> 睡海棠,春将晚,

> 恨不得明皇掌中看。

> 霓裳便是中原患。

> 不因这玉环,

> 引起那禄山,

> 怎知蜀道难!

二、注释详解

1.睡海棠

  • 典出《太真外传》记载唐玄宗喻杨贵妃醉态为"睡未足"此处借指杨贵妃
  • 植物意象暗喻盛唐繁华如春日将尽的海棠

2.霓裳便是中原患

  • 《霓裳羽衣曲》原为西域传入乐舞,经玄宗改编为宫廷舞曲
  • 直指艺术奢靡导致政治腐败的历史批判

3.蜀道难

  • 化用李白《蜀道难》诗题
  • 双关语既指玄宗逃蜀地理之险,又喻政治败亡之艰

三、白话译文

暮春时节的睡海棠(杨贵妃),

令唐玄宗恨不能时刻捧在掌心观赏。

《霓裳羽衣》的奢靡歌舞终成中原祸端。

若非因这杨玉环,

引动安禄山叛乱,

玄宗又怎会亲身经历蜀道艰难!

四、文学赏析

# (一)艺术特色

1.时空压缩技法

全曲28字横跨"春将晚"至"道难"蒙太奇手法浓缩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

2.反讽笔法

"恨不得"字既写帝王痴态,又暗藏"悔不得"深层讽喻

3.因果链建构

"海棠→霓裳患→玉环因→禄山乱→蜀道难"严谨的历史逻辑闭环

# (二)史学价值

  • 突破"红颜祸水"叙事,通过"霓裳便是中原患"艺术政治化背后的制度危机
  • 末句"知蜀道难"帝王视角解构李白诗作,完成对盛唐崩塌的符号化解码

五、历史背景探微

1.马嵬坡事变(756年):

  • 地理坐标:今陕西兴平市西郊
  • 关键事件:禁军哗变诛杨国忠,缢杀杨贵妃
  • 曲中刻意隐去兵变细节,聚焦前因后果

2.元代创作语境

  • 马致远借古讽今,暗批元蒙统治者沉迷歌舞
  • 选用"四块玉"牌暗合"环"玉碎"悲剧意象

六、比较文学视角

1. 与白居易《长恨歌》对比:

  • 白诗240句铺陈爱情悲剧
  • 马曲6句直击政治本质,体现元曲"豹尾"

2. 同时代剧作关联:

  • 马致远《汉宫秋》写王昭君和亲
  • 两作共同构成对帝王-妃嫔关系的解构

七、学术争鸣要点

1.主题争议

  • 主流观点:批判统治集团腐化
  • 新锐解读:反映元代文人面对异族统治的复杂心态

2.末句新释

近年有学者提出"道难"指南宋遗民南逃路线,赋予曲作双重隐喻

八、文化影响

1. 后世改编:

  • 清初洪昇《长生殿》继承其批判视角
  • 当代京剧《大唐贵妃》保留"裳祸国"母题

2. 现实启示:

- 2013年纪录片《舞乐传奇》引用本曲探讨艺术与政治关系

- 成为廉政教育中"戒奢倡俭"的经典案例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