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解析
"经华阴"直指诗人途经华山北麓的地理行为,暗含唐代士人"旅—题咏"的创作传统。华阴作为潼关与长安间的要冲("河南一带进入长安的必经之地"),既是地理坐标,更是名利之途的象征性节点。
作者崔颢
盛唐诗人(约704-754年),以《黄鹤楼》闻名,其诗风"激昂奔放"。现存42首诗中,《行经华阴》与边塞诗、闺怨题材共同构成其创作三维度。该诗创作于其二次入长安求仕期间,反映其仕隐矛盾的心理状态。
---
原文
```
岧峣太华俯咸京,天外三峰削不成。
武帝祠前云欲散,仙人掌上雨初晴。
河山北枕秦关险,驿路西连汉畤平。
借问路旁名利客,何如此处学长生?
```
字词注释
1.岧峣(tiáo yáo):高峻貌,修饰华山拔地而起的气势
2.三峰:指华山莲花、玉女、明星三主峰,"削不成"强调自然鬼斧神工
3.仙人掌:华山朝阳峰巨岩,传说为巨灵神掌印
4.汉畤(zhì):汉代帝王祭天遗址,暗含历史沧桑感
---
逐联翻译
诗句 | 译文 |
---|---|
首联 | 巍峨华山俯瞰咸阳帝都,天外三峰非人力所能雕琢 |
颔联 | 武帝祠前云雾将散未散,仙人掌峰新雨初霁泛青光 |
颈联 | 黄河秦关在北险峻如枕,驿道向西连接平坦汉畤 |
尾联 | 试问路上追名逐利之客,何不在此寻仙问道长生? |
结构突破
全诗打破律诗"承转合"常规:前六句铺排写景(远景—近景—幻景),尾联陡然转合。这种"景一问"布局,强化了自然永恒与人生短暂的对比。
---
1. 空间建构
2. 意象组合
意象群 | 功能 |
---|---|
太华/三峰 | 自然伟力的象征 |
武帝祠/汉畤 | 历史时间的载体 |
名利客/长生 | 价值观的对抗 |
3. 声色处理
"欲散"初晴"光影变化制造朦胧美感,与"关险"硬朗线条形成张力。
---
双重批判
1.对功名的质疑:尾联诘问直指唐代科举士人的集体焦虑
2.对长生术的向往:借华山道教圣地属性(传说为陈抟修道处),表达精神超脱诉求
历史回声
诗中"武帝祠"汉畤"废墟意象,与"客"的现世奔忙构成讽刺性对照,延续了《黄鹤楼》"昔人已乘黄鹤去"时空苍茫感。
---
1.七律变体:该诗与《黄鹤楼》共同体现盛唐律诗"破体为文"精神
2.山水诗脉络:继承谢灵运"山水含清晖"的描摹技法,又融入李白式的仙道想象
3.后世评价:清人沈德潜称其"局法最奇"现代学者视之为"唐诗地理书写典范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