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11:46:22     共 2525 浏览

一、诗文基础信息

标题:《溪居》以简朴二字直指核心,既点明地理环境(溪畔居所),又暗含诗人与自然对话的生存状态。

作者:柳宗元(773-819),中唐政治家、文学家,"唐宋八大家",因参与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永州司马十年,此诗作于贬谪第五年(810年)定居愚溪后。

二、原文与文本解析

原文

久为簪组累,幸此南夷谪。

闲依农圃邻,偶似山林客。

晓耕翻露草,夜榜响溪石。

来往不逢人,长歌楚天碧。

注释

  • 簪组:官员冠饰,代指官场束缚
  • 南夷:古称南方少数民族地区,此处指永州
  • 夜榜(bàng):夜间划船

译文

长期受官职羁绊,幸而贬谪到这南方僻壤。闲时与菜农为伴,偶尔如隐士般自在。清晨耕作沾露的野草,夜晚归舟碰撞溪石作响。独来独往不见俗客,唯对碧空放声高歌。

三、创作背景与双重语境

1.政治挫折:805年永贞革新失败,柳宗元从监察御史贬为永州司马,实为"罪犯式流放"借愚溪山水排遣苦闷。

2.地理空间:愚溪原为冉溪,柳宗元更名并作《愚溪诗序》,以""嘲政治失意,构建精神避难所。

四、艺术手法与情感张力

1.反讽修辞

  • "幸此南夷谪"庆幸贬谪,实为对命运的反讽
  • "依"偶似"强作闲适的挣扎

2.意象对立

  • "簪组"官场符号)与"草"溪石"自然意象)形成尖锐对比
  • "不逢人"孤独与"歌"的宣泄构成情感悖论

3.时空叙事

  • 晨耕夜归的日常循环,暗喻时间的凝滞感
  • 楚天碧空的开放空间,反衬精神困境的封闭性

五、文学史意义

1.贬谪诗范式:开创"淡泊,内藏愤懑"的书写传统,影响苏轼等后世文人。

2.山水诗突破:将个人政治伤痛融入自然描写,实现"即我"。

3.文体实验:五古形制下融合骚体幽愤与陶诗冲淡,形成"清峭"。

六、延伸思考

1.与裴度《溪居》对比:裴度退隐后诗作真得闲适,柳诗则具"隐难隐"的张力。

2.现代启示:诗中"自我放逐"生存哲学,为当代人提供对抗异化的精神资源。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同类资讯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