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广州松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16:38:50     共 2539 浏览

一、词作原文

```

苍梧谣·天

[宋] 蔡伸

天!休使圆蟾照客眠。

人何在?桂影自婵娟。

```

二、注释与译文

注释

1. 圆蟾:指满月,传说月中有蟾蜍,故称

2. 客眠:客居他乡者的睡眠

3. 桂影:月宫中桂树的影子,代指月光

4. 婵娟:姿态美好貌,此处形容月光柔美

白话译文

苍天啊!

莫要让这满月清辉照着游子难眠。

思念的人如今何在?

唯有月光中的桂影兀自展现着美好姿态。

三、词牌与格律分析

1.词牌源流

苍梧谣即《十六字令》,因张孝祥词咏苍梧山得名。全词仅16字,是宋词中最短小的词牌。

2.平仄格律

```

平(韵),中仄平平中仄平(韵)。

平平仄,中仄仄平平(韵)。

```

蔡伸此作严格遵循"天、眠、娟"的平声韵部,第二句"休使圆蟾照客眠""平仄平平仄仄平"的经典律句结构。

四、文学赏析

1. 意象经营

  • "蟾"双重象征:既指中秋满月(创作时间推测为中秋),又暗喻团圆愿望
  • "影"的孤独美学:化用《酉阳杂俎》吴刚伐桂典故,将神话意象转化为视觉画面

2. 情感结构

全词呈现"告→祈愿→设问→怅望"的情感递进:

  • 开篇"天!"如裂帛之声,达到"未成曲调先有情"
  • "休使"体现宋词特有的克制式抒情
  • 结尾""暗含物是人非的哲学思考

3. 时空构建

通过"客眠"与"人何在"时空错位,形成"当下(不眠夜)—过往(共赏时)—永恒(月常圆)"的三重时间维度。

五、历史背景考据

1.创作时期

据《友古居士词》编年,此词应作于绍兴八年(1138年)蔡伸任浙东安抚使期间,时值宋金议和关键期,词中"客"或暗指南迁士人的普遍心境。

2.文学语境

与同时期朱敦儒《相见欢》"乱,簪缨散"形成互文,体现南渡词人"以微物写大哀"创作特征。

六、比较文学研究

1.与张孝祥同调词比较

  • 张词"归!十万人家儿样啼"家国情怀
  • 蔡作转向私人化叙事,标志南宋词向内心化转型

2.月意象谱系

较之苏轼"但愿人长久"的达观,此词更近李清照"字回时,月满西楼"幽微,构成宋代咏月词的情感光谱。

七、学术争议

1.""考辨

有学者认为指代被俘北上的徽钦二帝(黄墨谷《宋词选注》),但更多支持"妇—游子"解读(夏承焘《唐宋词欣赏》)。

2.版本差异

《全宋词》收录本"桂影""影"当以更早的《唐宋名贤百家词》刻本为准。

八、文化影响

1.后世拟作

清代纳兰性德《苍梧谣》"天!谁人夜雨忆婵娟"显受此词影响

2.现代传播

2023年央视《经典咏流传》将其谱曲为艺术歌曲,采用昆腔元素演绎离愁。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