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瑶池
作者:李商隐(约813-858),晚唐著名诗人,字义山,号玉溪生,与杜牧合称"小李杜"含蓄深婉的无题诗和咏史诗著称。
创作背景:此诗借周穆王与西王母的神话典故,讽喻晚唐帝王沉迷求仙的虚妄,约作于唐武宗会昌年间(841-846),时值武宗崇道服丹之风盛行。
---
原文:
瑶池阿母绮窗开,黄竹歌声动地哀。
八骏日行三万里,穆王何事不重来。
注释:
1.瑶池阿母:西王母,《穆天子传》载其为昆仑山主神,曾于瑶池宴请周穆王。
2.黄竹歌声:典出《穆天子传》,穆王见风雪中冻毙百姓,作《黄竹诗》三章哀之。
3.八骏:穆王的八匹神驹,名载《列子》等典籍,可日行三万里。
4.穆王:西周第五代君主姬满,以周游天下闻名。
---
逐句译文:
1.首句:西王母推开瑶池华美的雕窗(期待穆王赴约)。
2.次句:人间传来的《黄竹歌》声震大地,哀音刺骨。
3.第三句:穆王的八骏马能日行三万里(具备重返仙境的能力)。
4.末句:质问穆王为何失约不再来(暗喻死亡不可逆转)。
整体意译:
瑶池的西王母敞开绮窗等候,却只闻人间哀歌回荡;纵有日行万里的神骏,穆王终因死亡无法履约。诗人通过仙凡对比,揭示长生虚妄。
---
1.意象对照:
2.用典手法:
融合《穆天子传》《山海经》等神话元素,赋予典故新内涵:西王母从《山海经》的兽形神演变为唐代文人笔下的女仙代表。
3.讽刺笔法:
表面写神话爱情,实则批判晚唐统治者求仙误国。武宗等帝王因服丹药暴毙,与穆王"不重来"历史呼应。
1.死亡哲思:破除长生迷信,揭示"人神道殊"的永恒悲剧。
2.社会关怀:借"竹歌声"喻民生疾苦,体现诗人对现实的关注。
---
1.西王母形象流变:
2.昆仑意象的文学化:
唐代诗人将昆仑山与瑶池构建为超越现实的理想国,如杜甫"瑶池气郁律"、李白"见仙人彩云里"受此影响。
3.后世评价:
清代纪昀评:"讽刺求仙,妙在不露主角";现代学者认为此诗是"神话政治诗"典范。
---
1. 比较李商隐其他神话诗(如《嫦娥》)的创作手法。
2. 分析《瑶池》对宋代"道诗"(如苏轼《赤壁赋》)的影响。
3. 探讨昆仑神话在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的传播路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