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《琴歌》为乐府旧题,属相和歌辞。李颀此作突破传统赠别题材,通过宴饮听琴的片段,构建声景交融的艺术空间。
作者:李颀(690-751),盛唐边塞诗派代表,与王维、高适交游,官至新乡县尉后归隐。此诗作于天宝年间奉使清淮途中。
---
诗文全文:
> 主人有酒欢今夕,请奏鸣琴广陵客。
> 月照城头乌半飞,霜凄万木风入衣。
> 铜炉华烛烛增辉,初弹渌水后楚妃。
> 一声已动物皆静,四座无言星欲稀。
> 清淮奉使千余里,敢告云山从此始。
分句解析:
1.宴饮设乐(1-2句):以"今夕"定调,"广陵客"引嵇康《广陵散》典故。
2.夜景铺陈(3-4句):"照"凄"形成凄清与宴乐的冷暖对比。
3.琴曲演绎(5-6句):《渌水》空灵、《楚妃》缠绵,曲目选择暗含心境转折。
4.听者反应(7-8句):"皆静"欲稀"时空凝滞感凸显琴音魔力。
5.仕隐抉择(9-10句):"告云山"归隐意向,完成情感升华。
---
关键词注释:
白话译文:
主人设宴今夜尽欢,特邀琴师拨弦助兴。
月光倾泻城头鸦惊,寒霜侵树冷风透衣。
铜炉暖香烛光摇曳,先奏《渌水》再演《楚妃》。
弦动刹那万籁俱寂,满座沉醉星河渐隐。
奉命千里远赴清淮,且向云山寻我归程。
---
1.声景对立统一
室外"霜凄万木"肃杀与室内"烛增辉"的暖意形成张力,最终在琴声中达成和谐。这种"以哀景写乐"的手法,比直抒欢宴更显情感厚度。
2.通感修辞运用
"座无言星欲稀"听觉(琴音)、视觉(星稀)、时间感(夜尽)熔铸一体,体现盛唐诗歌的时空拓展意识。
3.仕隐主题深化
"清淮奉使""山归隐"的冲突,折射盛唐文人"成身退"的理想困境。琴音成为触发人生抉择的媒介,较单纯咏乐诗更具思想深度。
---
1.音乐书写传统
唐代听琴诗多沿袭"伯牙子期"范式,李颀另辟蹊径:不描摹音律细节,而聚焦听者心灵震颤。同时期韩愈《听颖师弹琴》、白居易《琵琶行》均受其影响。
2.历史语境还原
天宝四年(745)唐玄宗沉迷享乐,李颀作为底层官员"奉使清淮"为被迫离开权力中心。诗中归隐宣言,是对盛唐由盛转衰的敏锐预感。
3.文本比较研究
与王维《竹里馆》"琴复长啸"孤高相比,李颀更重群体共鸣;较之岑参边塞诗的激昂,此作展现其"慷慨悲凉"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