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21:52:11     共 2527 浏览

一、原曲文本

曲牌名:小桃红(越调)

作者:马致远(元代)

原文

画堂春暖绣帏重,宝篆香微动。

窗外冰澌溶泄水,绿杨轻拂阑干风。

玉人睡起娇无力,笑倚银屏。

海棠开后,燕子来时,黄昏庭院。

---

二、注释与译文

# (1)字词注释

  • 画堂:装饰华美的厅堂,典出《汉书·元后传》
  • 宝篆:篆形熏香,唐宋文人雅士常用计时器物
  • 冰澌:解冻时流动的冰块,《后汉书·王霸传》有"河水流澌"
  • 银屏:镶嵌银丝的屏风,唐代白居易《长恨歌》已有此意象

# (2)白话译文

春日的画堂里重重绣帏透着暖意,

篆香袅袅升起细微的烟痕。

窗外冰雪消融成潺潺流水,

绿杨枝在栏杆边随风轻摇。

美人初醒带着娇柔倦态,

含笑斜倚着银丝屏风。

正值海棠花开罢,

燕子归来时节,

暮色笼罩着深深庭院。

---

三、文学赏析

# 1. 意象体系构建

  • 空间意象:形成"堂-窗外-庭院"重空间递进
  • 时间意象:通过"澌溶泄"海棠开后"冬春交替
  • 人物意象:"玉人"继承温庭筠"重叠金明灭"仕女传统

# 2. 艺术特色

  • 感官描写:融合视觉(绣帏、绿杨)、触觉(春暖)、嗅觉(宝篆)的多维体验
  • 动静结合:静态的银屏与动态的溶冰形成张力
  • 留白艺术:结尾"庭院"引发读者对后续情节的想象

---

四、历史背景考据

# 1. 创作年代推定

根据曲中"宝篆"器具流行时间及马致远生平(约1250-1321),应作于元世祖至元年间(1264-1294),此时元曲刚完成从词到曲的体裁过渡。

# 2. 社会文化语境

  • 反映元代前期汉族文人的隐逸倾向
  • "玉人"形象暗合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性审美标准
  • 对庭院景致的描写延续南宋院画构图传统

---

五、比较文学研究

1.与唐诗关联

末句"黄昏庭院"用李商隐《无题》"无限好",但削弱了悲剧色彩。

2.与宋词区别

不同于柳永"渐霜风凄紧"直抒胸臆,马致远通过器物描写传递情绪,体现元曲"以物观情"质。

3.同期作品对照

与白朴《天净沙·春》比较,二者均写春景,但白作重自然景观,马作偏重人居环境。

---

六、学术争议说明

1.作者归属问题

有学者认为此曲可能混入贾云石散曲集,但主流观点仍归马致远,依据是《阳春白雪》版本记载。

2."海棠开后"解读

王国维认为喻指青春易逝,任中敏则主张单纯写景,反映元代散曲"去道德化"倾向。

3.格律特殊性

第二句"宝篆香微动"突破越调常规句式,体现元曲后期格律解放趋势。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同类资讯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