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广州松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11:46:18     共 2527 浏览

一、诗题溯源与作者背景

诗题释义

"军行"乐府旧题,源自汉魏六朝军旅题材诗歌。李颀冠以"古"字,既显示拟古属性,又暗含借古讽今之意。唐代诗人常借此题表现边塞生活,如王昌龄《从军行》组诗侧重战场豪情,而李颀此作则着重战争批判。

李颀其人

盛唐诗人(690-751),开元二十三年进士,曾任新乡县尉。性格疏放超脱,诗作题材广泛,尤以边塞诗成就最高。现存边塞诗仅6首,却凭《古从军行》《古意》等作跻身"四大边塞诗人"列。该诗创作于天宝初年(742-756),正值玄宗开边政策加剧之际。

---

二、原文与分层解读

全诗文本

白日登山望烽火,黄昏饮马傍交河。

行人刁斗风沙暗,公主琵琶幽怨多。

野云万里无城郭,雨雪纷纷连大漠。

胡雁哀鸣夜夜飞,胡儿眼泪双双落。

闻道玉门犹被遮,应将性命逐轻车。

年年战骨埋荒外,空见蒲桃入汉家。

结构解析

1.军旅实况(前四句)

"白日"黄昏"对举,展现戍卒全天候警戒状态。"刁斗"与"琵琶"形成听觉意象叠加,金属撞击声与哀怨乐声交织,强化边塞肃杀氛围。"公主琵琶"细君公主和亲典,暗示战争徒劳。

2.环境渲染(中四句)

"云"雨雪"垂直空间压迫感,"""延展荒凉图景。双"胡"意象(雁、儿)的哀鸣落泪,通过本土生物反应反衬战争反人性。

3.批判升华(末四句)

"门被遮"典出《史记·大宛列传》,暗讽统治者断绝退路。"骨"与"蒲桃"触目对比,揭示用生命换取奢侈品的荒诞结局。

---

三、注释与白话译文

关键词注释

  • 交河:唐代西域地名(今新疆吐鲁番),代指极边远战区
  • 刁斗:军用铜器,昼炊夜巡,容量一斗
  • 蒲桃:即葡萄,汉代从西域引入的珍稀作物

白话译文

白天登上山巅眺望烽火信号,傍晚牵着战马在交河饮水。

风沙中巡夜刁斗声沉闷黯淡,和亲公主的琵琶曲调哀怨悠长。

荒野上连绵云层不见城池,雨雪漫天与大漠连成混沌。

胡地大雁夜夜发出悲鸣,胡人孩童日日泪流成行。

听说玉门关仍被朝廷派兵封锁,战士们只能追随将领拼死作战。

年复一年将士尸骨掩埋荒野,徒见西域葡萄传入中原宫廷。

---

四、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

1. 多维时空建构

  • 时间压缩:从"""夜飞"完成昼夜循环到历史纵深的跨越
  • 空间对比:"万里无城郭"绝对荒原与"入汉家"安宫廷形成张力

2. 反战逻辑体系

通过三重递进完成批判:

① 个体苦难(戍卒艰辛)→ ② 群体悲剧(胡汉同悲)→ ③ 制度批判(统治代价)

结尾"见"二字尤为犀利,戳破开边政策的虚假收益

3. 盛唐边塞诗异质

不同于王昌龄"沙百战穿金甲"悲壮、高适"不惜死"豪迈,李颀以"战骨换葡萄"的经济账解构战争正义性,体现知识分子的清醒认知。

---

五、延伸探讨

1. 诗史互证

天宝年间唐军与吐蕃、大食的怛罗斯之战等,印证"战骨"纪实性。玄宗后期边将邀功(如安禄山)、西域贡品激增的历史细节,与"桃入汉家"互文。

2. 当代启示

诗中揭示的"战争经济学"生命VS资源)至今仍有警示意义。2024年联合国报告显示,全球军费开支与饥饿人口数仍呈正相关,与诗中"骨埋荒外"悖论形成时空呼应。

3. 文本变异考

"云"一作"营"(《全唐诗》),"桃"又作""差异反映后世对诗歌军事属性(营帐)与自然意象(云)的不同侧重。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·上一条:《北青萝》-- 李商隐 | ·下一条:《古意》-- 李颀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