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新闻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  发布时间:2025/8/29 15:46:00       共计:2525 浏览

一、诗经原文

```

呦呦鹿鸣,食野之苹。

我有嘉宾,鼓瑟吹笙。

吹笙鼓簧,承筐是将。

人之好我,示我周行。

呦呦鹿鸣,食野之蒿。

我有嘉宾,德音孔昭。

视民不恌,君子是则是效。

我有旨酒,嘉宾式燕以敖。

呦呦鹿鸣,食野之芩。

我有嘉宾,鼓瑟鼓琴。

鼓瑟鼓琴,和乐且湛。

我有旨酒,以燕乐嘉宾之心。

```

二、词句注释

1.呦呦:拟声词,鹿鸣叫声

2.苹/蒿/芩:三种草本植物(藾蒿、青蒿、黄芩)

3.承筐是将:奉上竹筐所盛礼物

4.周行:大道,引申为治国良策

5.德音孔昭:美誉显著

6.视民不恌:对待民众不轻慢

7.式燕以敖:宴饮遨游

三、白话译文

首章

鹿群呦呦鸣叫,啃食野地蒿草。

我有尊贵宾客,奏瑟吹笙相邀。

吹笙振动簧片,献上满筐珍宝。

众人真心待我,教我治国之道。

次章

鹿群呦呦欢鸣,觅食野地青蒿。

我有高朋满座,德行美名远昭。

为民作出表率,君子争相效劳。

备好醇香美酒,宾主尽兴逍遥。

末章

鹿群呦呦和鸣,采食野地黄芩。

我有贵客临门,琴瑟合奏谐音。

琴瑟声声相应,欢乐直达人心。

斟满甘醇佳酿,愉悦宾客之情。

四、文学赏析

1.意象系统

以"鹿鸣-食野"兴,构建自然与人文的双重镜像。鹿群和谐共食隐喻宾主融洽,野苹/蒿/芩的递进象征宴饮层次升华。

2.礼乐呈现

"瑟吹笙"鼓瑟鼓琴"复沓句式,展现周代宴飨礼乐制度。乐器从笙(管乐)到琴(弦乐)的转换,暗示礼仪程序的推进。

3.政治隐喻

"我周行"揭示诗歌深层意涵——通过宴饮实现政治教化,末章"和乐且湛""乐以安德"儒家理想境界。

五、历史背景

1.创作时期

学界普遍认为属西周中期作品,《仪礼·乡饮酒礼》记载其用于贵族宴会场合。

2.社会功能

反映周代"礼",兼具以下功能:

  • 强化宗族纽带
  • 实践等级礼仪
  • 推行道德教化
  • 巩固统治秩序

3.出土佐证

战国楚简《孔子诗论》第23简记载:"鹿鸣》以乐始而会,以道交见善而效,终乎不厌人"印证其政治交际属性。

六、延伸解读

1.对后世影响

  • 曹操《短歌行》直接化用首章四句
  • 唐代科举后"鸣宴"渊源
  • 日本平安时代《凌云集》可见仿作

2.现代阐释

人类学视角下,诗歌完整呈现了"馈赠-人工加工-礼仪转化-精神升华"的文明演进链条,其中"苹→酒"的物质转化对应"→乐"升华。

3.争议焦点

关于"无名氏"身份的三种假说:

- 周王室乐官集体创作

- 诸侯国进献的仪式乐歌

- 民间采集后经官方雅化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·上一条:《鹤鸣》--无名氏 | ·下一条:《麟之趾》--无名氏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