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11:46:24     共 2524 浏览

诗文基本信息

标题:《送上人》为中唐诗人刘长卿赠别诗僧灵澈之作,收录于《全唐诗》卷147。诗题中"人"特指德行高深的僧人,唐代文人常以此敬称方外之交。

作者:刘长卿(709-789),字文房,世称"刘随州"以五言诗见长,自诩"五言长城"其诗风凝练含蓄,多写贬谪漂泊之苦与隐逸之思,本诗作于诗人遭贬睦州司马期间(约778年)。

---

原文与结构

```text

孤云将野鹤,岂向人间住。

莫买沃洲山,时人已知处。

```

*体裁:五言绝句,仄起仄收式

*韵脚:"住"(去声七遇)、""去声六御),属邻韵通押

---

注释精析

1.意象解码

  • "云野鹤":双重比喻。孤云喻僧侣超然物外,野鹤示其自由不羁,源自支遁"放鹤"
  • "洲山"浙江新昌道教第十二福地,晋僧支遁曾于此养鹤,唐代已成知名隐士聚居区

2.关键词训诂

  • ""古义""(《说文》),此处作"与……相伴"
  • "时人"暗指慕名求隐的世俗之辈,与"人"形成对照

---

译文对比

直译

"孤云伴着野鹤飞翔,怎会在俗世停留?

不必购置沃洲山地,那处早已被世人知晓。"

意译

"您如孤云野鹤般超脱,人间岂是久居之所?

真正的隐逸不在名山,沃洲已成趋炎附势之地。"

---

艺术赏析

1.反套路送别

突破"折柳沾巾"的传统模式,以调侃语气表达挽留。后两句看似劝诫,实为对灵澈修行境界的期许

2.隐喻系统

意象表层意义深层批判
沃洲山隐逸圣地被商业化的伪隐逸文化
时人当代访客附庸风雅的功利主义者

3.禅机辩证

"已知处"三字点破修行真谛——大隐不在于地理隔绝,而在于心灵不为外境所转,暗合慧能"佛法在世间"的南宗禅理

---

扩展解读

1.文学史坐标

此诗代表中唐"俗赠答诗"典型范式,相较王维《送别》("相送罢")的含蓄,更显世俗智慧,直接影响贾岛"鸟宿池边树"苦吟风格

2.现代启示

  • 对"隐居地"现象的预见性批判
  • "心灵净土"构建不依赖物理空间,直指当代人的精神困境

3.争议观点

部分学者认为"买"句含讥讽灵澈"山不深"之意,但更多研究指出这是挚友间的禅机对话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同类资讯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