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广州松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16:38:52     共 2534 浏览

一、原词呈现

贺新郎·别茂嘉十二弟

*辛弃疾*

绿树听鹈鴂。更那堪、鹧鸪声住,杜鹃声切。啼到春归无寻处,苦恨芳菲都歇。算未抵、人间离别。马上琵琶关塞黑,更长门、翠辇辞金阙。看燕燕,送归妾。

将军百战身名裂。向河梁、回头万里,故人长绝。易水萧萧西风冷,满座衣冠似雪。正壮士、悲歌未彻。啼鸟还知如许恨,料不啼清泪长啼血。谁共我,醉明月?

---

二、注释与译文

# (1)重点注释

  • 鹈鴂/鹧鸪/杜鹃:三种悲鸣鸟,象征春光逝去与离愁
  • 马上琵琶:用王昭君出塞典,暗指南宋朝廷妥协政策
  • 将军百战:李陵降匈奴事,隐喻抗金志士的悲剧命运
  • 易水萧萧:荆轲刺秦典,抒发壮志未酬之愤懑

# (2)白话译文

绿荫中鹈鴂哀鸣未止,更兼鹧鸪声歇杜鹃凄厉。啼到春光散尽百花凋,怎比得人间别离滋味。想昭君马上琵琶幽咽,长门宫辞帝辇;庄姜送妾,《燕燕》诗成泪垂。

李陵百战后身败名裂,回望故国万里绝音尘;易水西风凛冽,满座素衣如雪,壮士悲歌未竟。若啼鸟懂此深恨,怕要泣血不止。此后明月夜,谁与我同醉?

---

三、文学赏析

# 1. 结构艺术

全词以""轴心,采用蒙太奇式典故组接

  • 上阕串联王昭君(政治牺牲)、陈阿娇(失宠后妃)、庄姜(送妾伤怀)三个女性悲剧
  • 下阕转入李陵(战败屈辱)、荆轲(刺秦未遂)两个男性悲歌

    形成历史时空的垂直叠加,强化"人间别离"普遍性。

# 2. 情感张力

  • 听觉意象:"鹈鴂-鹧鸪-杜鹃"重叠唱,构建声泪俱下的氛围
  • 色彩对比:"黑(关塞)"与"雪(衣冠)"的强烈视觉冲击
  • 情感转折:末句"共我"宏大叙事突入个人孤独,体现稼轩词特有的沉郁顿挫

---

四、历史背景

# 1. 创作时间考证

据邓广铭《稼轩词编年笺注》,此词作于1205年辛弃疾闲居铅山时期:

  • 茂嘉十二弟:辛弃疾族弟辛茂嘉,因事贬官桂林
  • 时值韩侂胄北伐前夕,词中"士悲歌"暗含对冒进军事策略的忧虑

# 2. 时代映射

词中五则典故均指向南宋地缘政治危机

  • 王昭君→宋金"隆兴和议"后的屈辱外交
  • 李陵→北方义军降金将领的心理困境
  • 荆轲→辛弃疾青年时期突入金营擒叛的未竟之志

---

五、词学价值

1.用典密度之最:全词86字含5则典故,堪称宋词"典故教科书"2.创新词境:打破上下阕分写景抒情的传统,构建"叙事空间"3.词史地位:清代陈廷焯《白雨斋词话》评为"轩词冠冕"代表南宋豪放词的哲理化转向

---

六、延伸思考

1.离别母题的新解:突破个人离愁,升华为家国命运共同体意识

2.动物意象的隐喻:啼鸟的"泪血"与词人"白发"形成生命共振

3.当代启示:词中对历史责任的拷问,仍可引发现代人对个体与时代关系的思考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