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11:46:24     共 2522 浏览

一、诗作背景与作者生平

杜牧(803-852),晚唐杰出诗人,字牧之,号樊川居士,京兆万年(今陕西西安)人。其诗以七绝见长,风格俊爽清丽,与李商隐并称“小李杜”。此诗作于唐文宗大和九年(835),时年33岁的杜牧由淮南节度使掌书记升任监察御史,离扬赴长安前为相好的歌妓所作。扬州作为唐代繁华都会,歌舞升平,诗人于此留下诸多风雅之作。

---

二、原文与注释

原文

娉娉袅袅十三余,豆蔻梢头二月初。

春风十里扬州路,卷上珠帘总不如。

注释

  • 娉娉袅袅:形容女子体态轻盈柔美。
  • 豆蔻:南方植物,二月初含苞待放,古人用以比喻处女。
  • 春风十里:指扬州繁华街景,暗喻风月场所。
  • 珠帘:歌楼舞榭的门帘,代指迎客歌女。

---

三、白话译文

少女身姿婀娜,年方十三有余,

如二月梢头初绽的豆蔻花般清新。

纵使春风拂过扬州十里的脂粉香径,

所有卷帘迎客的佳丽,皆不及她半分风韵。

---

四、艺术特色赏析

# 1.意象经营的独创性

  • 以花喻人:豆蔻花的含苞待放,既契合少女的年龄(十三余),又暗喻其纯洁灵动,比“如花似玉”更显新颖。
  • 对比烘托:以“春风十里”的奢靡背景反衬少女的超凡脱俗,强此弱彼,达到“众星拱月”的效果。

# 2.语言表达的留白艺术

全诗未直接描写少女容貌,仅通过体态(娉袅)、年龄(十三余)、环境(扬州路)的侧面烘托,实现“不着一字,尽得风流”的意境。

# 3.情感抒发的双重性

表面赞颂少女之美,实则隐含离别惆怅。“总不如”三字既是对往昔欢愉的追忆,亦是对未来无缘再见的预判。

---

五、延伸探讨

# 1.历史语境中的扬州风月

唐代扬州为商业重镇,歌妓文化兴盛。杜牧此类诗作既反映文人狎妓的风尚,亦体现其对真挚情感的珍视。

# 2.与《赠别·其二》的互文关系

组诗第二首“蜡烛有心还惜别”直接抒写离愁,与本首的含蓄赞美形成情感递进,共同构成完整的离别叙事。

# 3.后世影响与名句演化

“春风十里”被冯唐化用为“春风十里不如你”,成为现代流行语,可见其生命力。

---

六、文学史地位

此诗代表晚唐绝句“婉而多讽”的特质,将市井题材提升至艺术高度。清代沈德潜评其“丽绝而韵,不落轻靡”。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同类资讯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