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16:38:45     共 2524 浏览

一、原词呈现

词牌名:怨王孙

作者:李清照(北宋)

原文

湖上风来波浩渺,

秋已暮、红稀香少。

水光山色与人亲,

说不尽、无穷好。

莲子已成荷叶老,

青露洗、苹花汀草。

眠沙鸥鹭不回头,

似也恨、人归早。

---

二、注释与译文

注释

1.浩渺:水面辽阔无际貌

2.红稀香少:指荷花凋零,香气渐淡

3.苹花汀草:水边的浮萍与岸上野草

4.眠沙鸥鹭:栖息在沙滩的水鸟

白话译文

秋风吹拂湖面泛起无边的波纹,

深秋时节,残荷零落芳香渐消。

山水风光却格外亲切可人,

这美好难以用言语尽表。

莲蓬饱满荷叶已然枯老,

清露滋润着萍草与汀洲野蒿。

沙滩上的鸥鹭不肯回头相望,

仿佛也在埋怨游人归去太早。

---

三、文学赏析

# (1)意象构建

  • 空间维度:通过"浩渺"的湖面、"山色"远景、"汀草"的近景构成立体画面
  • 时间节点:以"已暮"深秋时节,突出季节的衰飒感
  • 色彩对比:"红稀"暖色残存与"露"的冷色主导形成视觉张力

# (2)情感表达

  • 拟人手法:"与人亲"似也恨"自然景物人性化情感
  • 矛盾心境:表面写景物的"无穷好"实则暗含"人归早"的惆怅
  • 留白艺术:结尾戛然而止,留给读者想象空间

# (3)词牌特色

  • 双调结构:上阕写宏观景象,下阕聚焦细节描写
  • 仄韵转换:全词押《词林正韵》第八部仄韵,声情低徊婉转

---

四、历史背景

1.创作时期

据《李清照年谱》考证,此词约作于1107-1127年间,属南渡前作品,反映其早期词风中对自然细腻的观察力。

2.社会环境

北宋末年的文人盛行隐居文化,词中"鸥鹭"意象暗合当时士大夫向往的渔隐生活。

3.性别突破

在男性主导的山水词创作中,李清照以女性视角展现"光山色与人亲"的独特审美。

---

五、延伸解读

1.生态意识

词中"已成荷叶老"对植物生命周期的尊重,与现代可持续发展理念暗合。

2.接受美学

明代《古今词统》评此词:"景物恼人,偏说亲人"抒情主体的心理投射机制。

3.比较文学

与柳永《望海潮》的铺陈手法对比,李清照更擅长以简驭繁,如"尽、无穷好"字概括全部赞叹。

4.书画关联

词中场景可与宋代马远《水图》之"回波"互文解读,展现宋人"诗画一律"的审美追求。

---

六、学术争议

1.词牌溯源

有学者认为"王孙"为"忆王孙"之误,但据《钦定词谱》记载,两调格律确有差异。

2.创作地点

济南派学者主张描写的是大明湖秋景,而江浙学派则认为符合杭州西湖特征。

3.情感基调

传统解读多认为表达闲适之情,但现代研究者发现"恨"可能暗示对政局动荡的隐忧。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同类资讯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