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11:46:25     共 2534 浏览

---

一、诗歌本体信息

标题解析

"遇冯著"以简练的叙事结构点明三个核心要素:地点(长安)、事件(偶遇)、人物(冯著)。长安作为唐代都城,暗示了诗歌的创作背景处于政治文化中心;"遇"字体现唐代文人交游传统;冯著其人虽生平不详,但据《全唐诗》注为韦应物友人。

作者简介

韦应物(737-792),京兆杜陵人,中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。出身关中望族,曾任滁州、江州、苏州刺史,世称"韦苏州"诗风经历从雄浑豪放到冲淡闲远的转变,本诗属其后期作品。

原文呈现

客从东方来,衣上灞陵雨。

问客何为来,采山因买斧。

冥冥花正开,飏飏燕新乳。

昨别今已春,鬓丝生几缕。

---

二、文本细读

注释对照

1. 灞陵:汉代文帝陵墓,唐代为长安东郊送别胜地,暗含离愁意象

2. 采山句:典出《吴越春秋》"采山饮河"隐居生活

3. 冥冥:形容春雨迷蒙状

4. 飏飏(yáng):燕子轻飞貌

现代译文

你从东方风尘仆仆而来,

衣襟还沾着灞陵的春雨。

问君此番为何事西行?

答曰为采樵购置斧具。

细雨迷蒙中春花初绽,

新燕正练习展翅低飞。

去年分别时还是寒冬,

今春重逢已见你鬓生华发。

---

三、艺术赏析

结构特色

采用问答体构建叙事框架:前四句纪实(相遇-询问-应答),后四句转景抒情。空间上形成"(实)-灞陵(虚)"意象跳跃,时间上通过"别-今春"今昔对照。

意象体系

  • 自然意象:春雨(朦胧)、飞燕(新生)构成动态画面
  • 人文意象:灞陵(离别)、采山(隐逸)承载文化密码
  • 对比意象:鬓丝(衰老)与春花(生机)形成张力

语言风格

1. 动词运用:"来""""字完成叙事起承

2. 叠词技巧:"冥"飏飏"音韵美感

3. 留白艺术:对冯著境遇不直接描写,以"山买斧"隐喻其隐居状态

---

四、文化解码

中唐文人生态

此诗作于大历年间(766-779),反映安史之乱后士人心态:

  • 都城长安仍是文化磁场,但已失去盛唐气象
  • "采山"出文人隐逸思潮的兴起
  • 简短的相遇描写体现中唐诗歌的日常化倾向

韦应物创作分期

本诗体现其"吏隐"时期的典型特征:

1. 淡化社会矛盾,聚焦私人交往

2. 山水描写从壮阔转向细腻

3. 语言由藻丽变为质朴

比较阅读

与杜甫《赠卫八处士》对比:

  • 同:乱世重逢主题、白描手法
  • 异:杜诗沉郁顿挫,韦诗冲淡含蓄

    与王维《山中送别》对比:

  • 同:以景结情
  • 异:王诗空灵,韦诗质实

---

五、学术争鸣

主旨争议

1. 隐逸说:认为"采山买斧"冯著准备归隐

2. 生计说:解为友人实际生活窘迫需伐樵为生

3. 象征说:视斧斤为精神修炼工具

版本考据

现存最早见于宋代《文苑英华》,异文主要有:

  • "衣上""袂"(明刻本)
  • "别"作"去岁"《唐诗品汇》)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