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16:38:44     共 2528 浏览

一、原词呈现

山亭柳·赠歌者

家住西秦,赌博艺随身。花柳上,斗尖新。偶学念奴声调,有时高遏行云。蜀锦缠头无数,不负辛勤。

数年来往咸京道,残杯冷炙漫消魂。衷肠事,托何人?若有知音见采,不辞遍唱阳春。一曲当筵落泪,重掩罗巾。

---

二、注释精要

1.西秦:今陕西关中地区,战国时属秦国

2.赌博艺:以多种才艺谋生,"博"""3.花柳:代指歌舞技艺,暗含《花间集》传统

4.念奴:唐代天宝年间著名歌伎

5.高遏行云:典出《列子·汤问》秦青"声振林木,响遏行云"

6.蜀锦缠头:蜀地名贵织锦,用作赏赐歌者的财物

7.咸京:秦都咸阳,此处借指北宋汴京

8.阳春:古雅曲《阳春白雪》,喻高雅艺术

---

三、白话译文

(上阕)我本是西秦人士,身怀多种演艺才能。在风月场上,总能献上新颖独特的表演。偶然模仿念奴的唱腔,歌声嘹亮直入云霄。获得无数华美赏赐,总算不负多年苦练。

(下阕)这些年在京城漂泊,饱尝残羹冷炙的辛酸。满腹心事能向谁倾诉?若遇真正懂我的知音,愿将阳春白雪倾囊相献。宴席上一曲未终泪已落,只能反复擦拭罗帕遮掩。

---

四、文学赏析

# 1. 双重视角建构

全词采用"体"形式,表面写歌伎遭遇,实则暗含晏殊自身政治处境。上阕"秦"与下阕"京"的空间转换,形成从地方到中央的仕宦轨迹隐喻。

# 2. 对比艺术运用

  • 时间对比:昔年"缠头无数"现今"杯冷炙"
  • 声画对比:"高遏行云"的听觉意象与"重掩罗巾"视觉定格
  • 雅俗对比:"阳春"乐与市井"赌博艺"并置

# 3. 词体创新特征

突破传统赠妓词香艳套路,将教坊曲调《山亭柳》改造为知识分子精神自况的载体。末句"当筵落泪"较之白居易"州司马青衫湿"更具克制美。

---

五、历史背景

1.创作时期:约天圣年间(1023-1032)晏殊任枢密副使时,正值与吕夷简政治集团角力阶段

2.社会语境:北宋教坊制度变革期,官妓逐渐向市井艺人转化

3.文学脉络:上承温庭筠《菩萨蛮》系列,下启苏轼《江城子·密州出猎》的士大夫言志传统

---

六、多维解读

# 1. 性别政治隐喻

通过女性歌者形象,婉讽统治者对人才的"而不珍"清代周济《宋四家词选》评:"北宋词家以男子作闺音,惟同叔能道心中事。"#### 2. 士人精神困境

"肠事,托何人"直指庆历新政前夜改革派知识分子的孤独感,与范仲淹《渔家傲》"白发征夫泪"时代共鸣。

# 3. 艺术哲学启示

末三句构成"-崩溃-掩饰"链,揭示艺术家在取悦受众与保持本真间的永恒矛盾,具有跨时代的审美普遍性。

---

七、相关考证

1.词牌源流:《山亭柳》本为唐代教坊曲,敦煌曲子词中有《柳青娘》或为同调异名

2.版本差异:明代毛晋《宋六十名家词》本与《全宋词》校勘发现三处异文

3.后世影响:元杂剧《青衫泪》中裴兴奴形象塑造明显受此词启发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同类资讯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