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新闻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  发布时间:2025/8/29 15:45:56       共计:2521 浏览

一、诗经原文

```

瞻彼洛矣,维水泱泱。

君子至止,福禄如茨。

韎韐有奭,以作六师。

瞻彼洛矣,维水泱泱。

君子至止,鞸琫有珌。

君子万年,保其家室。

瞻彼洛矣,维水泱泱。

君子至止,福禄既同。

君子万年,保其家邦。

```

二、词句注释

1.:指洛水,西周时期重要河流

2.泱泱:水面浩渺貌,《说文》释为"盛貌"

3.韎韐(mèi gé):赤黄色皮制蔽膝,诸侯仪仗服饰

4.鞸琫(bǐ běng):刀鞘玉饰,象征军事统帅权

5.:刀鞘末端的玉饰

三、现代译文

(分节翻译)

第一节

凝望那洛水浩荡,

君王驾临此方,

福禄厚重如茅屋叠梁。

赤色蔽膝鲜明闪亮,

统帅六军威仪昂昂。

第二节

凝望那洛水茫茫,

君王驻跸河旁,

玉饰刀鞘熠熠生光。

祈愿君王万寿无疆,

永保宗庙安享。

第三节

凝望那洛水汤汤,

君王福泽同享,

江山永固万年长。

祈愿君主福寿绵长,

永保家国隆昌。

四、文学赏析

1.重章叠句艺术

三节均以"瞻彼洛矣,维水泱泱"兴,通过水势浩渺暗喻王权盛大,这种复沓结构增强韵律感的同时,形成递进式赞颂效果。

2.意象系统建构

  • 水意象:洛水作为空间坐标,既实指地理方位,又象征王朝命脉
  • 服饰意象:韎韐、鞸琫等礼器构成权力符号体系
  • 数字意象:"六师"周代军制"天子六军"

3.情感表达特征

采用"赋"的直陈手法,通过器物描写传递对君王的赞美,末句"君子万年"的双重祈愿,体现早期颂诗"美盛德之形容"质。

五、历史背景考据

1.创作时期推定

根据《毛诗序》"美宣王也"的记载,结合诗中"六师"及洛水地理权重,学界多认为此诗作于西周宣王时期(前827-前782年),反映"宣王中兴"时期的军事整备场景。

2.礼仪场合还原

从"韎韐有奭"的服饰描写推断,应为诸侯朝觐时的"视学礼""蒐礼"诗中描述的可能是周王校阅军队的仪式场景。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中心2017年公布的清华简《耆夜》篇,记载同类仪典可互为印证。

3.地理政治意义

洛水流域是周王朝控制东方的战略要地,成周(今洛阳)为西周东部统治中心。诗中反复强调洛水意象,暗含对东方诸侯的威慑意图。

六、比较文学研究

1. 与《小雅·瞻彼洛矣》对比:

同题材作品在《小雅》中另有篇章,但视角转为士大夫忧国,反映"雅"颂"的阶层差异。

2. 与《商颂·玄鸟》关联:

共有的"-王权"象征系统,体现商周文化承继关系,但本诗更突出军事威慑而非天命神授。

七、文化影响

1.礼制传承

诗中描述的"韎韐"鞸琫"礼器,成为后世《三礼图》考证周代服饰的重要文本依据。

2.文学母题

"水瞻望"后世帝王题材文学经典场景,如曹植《洛神赋》的叙事架构可能受此启发。

3.文字学价值

"奭"珌"等器物专名保存了西周金文字形特征,王国维《观堂集林》曾据此考证青铜器铭文。

八、争议问题

1. 作者归属争议:

《毛诗》归为"佚名"而清代学者崔述《读风偶识》认为可能是尹吉甫所作,证据尚不充分。

2. "六师"分歧:

郑玄笺注解为"六军"而孙诒让《周礼正义》认为实指"西六师"与"周八师"的混称。

3. 现代阐释差异:

新史学派强调其军事动员文献价值,文学派则侧重仪式叙事的审美功能。

(AI生成)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·上一条:《瞻卬》--无名氏 | ·下一条:《破斧》--无名氏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