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牌名:水龙吟
题目:次韵章质夫杨花词
作者:苏轼(北宋)
原文:
似花还似非花,也无人惜从教坠。
抛家傍路,思量却是,无情有思。
萦损柔肠,困酣娇眼,欲开还闭。
梦随风万里,寻郎去处,又还被、莺呼起。
不恨此花飞尽,恨西园、落红难缀。
晓来雨过,遗踪何在?一池萍碎。
春色三分,二分尘土,一分流水。
细看来,不是杨花,点点是离人泪。
---
1.次韵:按照原作的韵脚和次序创作
2.章质夫:苏轼友人章楶(jié),原词作者
3.从教坠:任凭飘落
4.有思(sì):有深意
5.萦损柔肠:比喻柳枝如愁肠百结
6.萍碎:传说杨花落水化为浮萍
7.春色三分:将春天具象化分割
---
看似像花又不算真正的花,无人怜惜任它飘零坠落。
离开枝头飘落路旁,细想这看似无情的飘荡,实则蕴含深意。
那弯曲的柳枝像绞结的愁肠,困倦的柳叶如欲睁还闭的睡眼。
梦中随风追寻情郎踪迹,却被黄莺啼声惊醒。
不怨杨花飞尽,只叹西园落花再难重回枝头。
清晨雨后,杨花踪迹何在?唯见池中零碎浮萍。
若将春色分为三份,两份化作尘土,一份随水流逝。
仔细看来,那空中飞舞的并非杨花,而是离人破碎的泪滴。
---
苏轼突破传统咏物词框架,将杨花人格化为思妇形象:"萦损柔肠"对应柳枝柔韧,"困酣娇眼"柳叶形态,"寻郎"暗合柳絮飘飞特性,实现物性与人性的完美统一。
上阕写杨花飘零的物理状态,下阕升华至生命哲思:"不恨此花飞尽"体现道家超脱,"是离人泪"回归儒家入世情怀,形成"象—人情—哲理"重升华。
---
1.创作时间:元丰四年(1081年)苏轼贬谪黄州期间
2.唱和渊源:章质夫原词为当时名作,苏轼次韵超越原作
3.文学地位:王国维《人间词话》评其"韵而似原唱"
---
维度 | 章质夫原词 | 苏轼次韵词 |
---|---|---|
意象塑造 | 客观描摹杨花形态 | 主客交融赋予生命 |
情感深度 | 停留于物象美感 | 渗透人生飘零之感 |
哲学境界 | 无 | 蕴含存在主义思考 |
---
1.词体发展:确立咏物词"即不离"的审美标准
2.后世评价:南宋张炎赞其"古今"
3.现代解读:生态批评视角下的人与自然关系隐喻
---
1.科学视角:杨花(柳絮)的生物特性与文学想象
2.接受美学:不同时代对"人泪"的解读变迁
3.跨艺术比较:与八大山人水墨花鸟画的写意精神对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