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16:38:46     共 2521 浏览

---

一、原词呈现

词牌名:水调歌头

标题:秋色渐将晚

作者:叶梦得(宋代)

原文

秋色渐将晚,霜信报黄花。

小窗低户深映,微路绕欹斜。

为问山翁何事,坐看流年轻度,拚却鬓双华。

徙倚望沧海,天净水明霞。

念平昔,空飘荡,遍天涯。

归来三径重扫,松竹本吾家。

却恨悲风时起,冉冉云间新雁,边马怨胡笳。

谁似东山老,谈笑静胡沙。

---

二、注释详解

1.霜信报黄花:黄花指菊花,霜信即霜降的讯息,意指秋菊开放预示深秋来临。

2.小窗低户深映:描写隐士居所简朴,窗户低矮被秋色深深笼罩。

3.拚却鬓双华:"拚却"甘愿,"双华"指双鬓花白,表达对岁月流逝的坦然。

4.徙倚望沧海:"徙倚"徘徊,化用曹操《观沧海》意象,展现壮阔胸襟。

5.三径重扫:典出陶渊明《归去来兮辞》,喻指隐士归田。

6.边马怨胡笳:暗指当时金兵南侵的战争背景,胡笳为北方游牧民族乐器。

7.东山老:借谢安隐居东山典故,抒发作者虽退隐仍心系国事的矛盾心理。

---

三、白话译文

秋意渐浓时节,菊花开处传来霜降讯息。

简朴的屋舍掩映在秋色里,蜿蜒小路曲折倾斜。

试问山中老翁为何事?静看年华虚度,甘愿两鬓斑白。

徘徊眺望碧海蓝天,但见晴空如洗水映霞光。

追忆往昔,徒然漂泊走遍天涯。

归来后重新打扫隐居小径,松竹方是心灵归宿。

却恨秋风悲鸣时起,云中新雁南飞,战马对着胡笳哀嘶。

谁能像谢安那般,谈笑间平定边患?

---

四、文学赏析

# 1. 结构艺术

  • 上阕以"色"兴,通过"小窗"微路"等意象构建隐逸图景,末句"天净水明霞"拓开境界,形成强烈反差。
  • 下阕"平昔"三句承转,由空间描写转入时间追溯,"恨"二字陡转,引出家国忧思,最终以谢安典故收束全篇。

# 2. 艺术特色

  • 双线交织:表面写隐居闲适,实则暗藏忧国情怀,二者通过"恨悲风时起"自然转合。
  • 用典密度:全词7处用典(如沧海、三径、东山等),体现"以才学为词"的江西诗派影响。
  • 声律考究:选用"水调歌头"平仄相间词牌,尤重去声字运用(如"渐""恨"),强化顿挫感。

---

五、历史背景

# 1. 创作时期

此词应作于南宋绍兴八年(1138年)前后,时年61岁的叶梦得隐居湖州卞山,正值宋金对峙阶段。作者早年支持抗金,后因政治倾轧退隐,词中"边马怨胡笳"直指绍兴七年淮西军变事件。

# 2. 词人境遇

叶梦得作为"门后四学士",历经北宋灭亡、南宋建立,其词风从早期婉约转为豪放。本词典型反映其晚年"隐逸其表,忧愤其里"的创作特征,与同时期《八声甘州·寿阳楼八公山作》形成互文。

---

六、延伸解读

1.意象系统对比

意象群象征意义对应词句
秋菊/霜信生命迟暮"秋色渐将晚"
沧海/明霞胸襟抱负"天净水明霞"
胡笳/边马民族危机"马怨胡笳"

2.词史地位

该词开创了南宋"逸词"范式,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存亡紧密结合,直接影响后来辛弃疾"欲说还休,却道天凉好个秋"(《丑奴儿》)的抒情方式。2011年中华书局《全宋词评注》将其列为叶梦得代表作品。

3.后世评价

清代陈廷焯《白雨斋词话》评:"林词(叶梦得号石林)高处不减东坡,此阕骨力遒劲处,尤见老成。"学者王兆鹏《宋南渡词人群体研究》指出该词"实现了从个人叹惋到时代悲歌的升华"。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同类资讯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