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广州松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16:38:42     共 2528 浏览

一、原词呈现

词牌名:临江仙

作者:苏轼(北宋)

原文

夜饮东坡醒复醉,归来仿佛三更。

家童鼻息已雷鸣。敲门都不应,倚杖听江声。

长恨此身非我有,何时忘却营营?

夜阑风静縠纹平。小舟从此逝,江海寄余生。

---

二、注释精解

1.东坡:黄州城东营地,苏轼垦荒处,后成其号

2.醒复醉:醉后醒来再饮的循环状态

3.营营:典出《庄子·庚桑楚》,指世俗功名奔忙

4.縠纹:绉纱般的水波纹

5.鼻息雷鸣:化用《晋书·王导传》中"息如雷"典故

---

三、白话译文

深夜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,归家时约莫三更时分。

家僮鼾声如雷,敲门无人应答,只得拄杖静听江涛。

常憾肉身受制于外物,何时能摆脱俗务纠缠?

夜深风停水波平静,真想乘一叶扁舟,就此漂泊江海度余生。

---

四、文学赏析

# 1.结构艺术

  • 上阕写实:通过"不应"听江声"等细节,构建出醉酒文人的孤寂形象
  • 下阕抒怀:由"长恨"转折至"寄余生"体现道家超脱思想

# 2.意象运用

  • 江声:既是实景描写,又暗喻时间流逝
  • 小舟:象征精神自由的经典意象,与《赤壁赋》"纵一苇之所如"互文

# 3.语言特色

  • "鼻息雷鸣"夸张手法强化静夜对比
  • "縠纹平"三字完成从动态到静态的意境转换

---

五、历史背景

1.创作时间:元丰五年(1082年)苏轼贬谪黄州期间

2.相关事件

  • 同年创作《寒食帖》《赤壁赋》等名篇
  • 传说此词引发"苏轼夜遁",惊动郡守徐君猷查访

    3.思想脉络:反映苏轼从儒家入世到佛道超脱的思想转变

---

六、多维解读

1.哲学维度

  • "此身非我有"庄子"身非汝有也"的命题
  • 与陶渊明《归去来兮辞》的隐逸思想一脉相承

2.词史地位

  • 开创"诗为词"境界的代表作
  • 清代陈廷焯评:"愈豪放,愈觉悲凉"3.现代启示
  • 对当代人处理职场压力与精神自由的参照价值
  • 生态美学视角下的"江海寄余生"解读

---

七、延伸考据

1.版本差异

  • 部分版本作"家僮"而非"童"
  • "縠纹"亦有作"縠纹"的刊刻差异

2.后世影响

- 明代杨慎《临江仙·滚滚长江东逝水》可见承袭痕迹

- 现代流行歌曲《沧海一声笑》化用末句意境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