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广州松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16:38:52     共 2531 浏览

一、原词呈现

醉花阴·薄雾浓云愁永昼

宋代·李清照

薄雾浓云愁永昼,瑞脑消金兽。

佳节又重阳,玉枕纱厨,半夜凉初透。

东篱把酒黄昏后,有暗香盈袖。

莫道不销魂,帘卷西风,人比黄花瘦。

---

二、注释与译文

# 【注释】

1. 瑞脑:龙脑香,古代名贵香料

2. 金兽:兽形铜香炉

3. 重阳: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

4. 纱厨:碧纱帐

5. 东篱:化用陶渊明"采菊东篱下"意象

6. 黄花:菊花古称

# 【白话译文】

稀薄雾气与厚重云层笼罩着漫长的白昼,兽形香炉中的龙脑香渐渐燃尽。又到重阳佳节,卧在碧纱帐内的玉枕上,夜半时分已觉凉意沁人。

黄昏后在东篱下饮酒赏菊,幽幽菊香浸满衣袖。别说此景不令人魂牵梦萦,当西风卷起珠帘,那帘内的人儿比秋菊还要清瘦三分。

---

三、文学赏析

# 1. 意象构建艺术

  • 天气意象:"雾浓云"构成压抑性氛围铺垫
  • 时间意象:"昼"半夜"黄昏"形成时间闭环
  • 感官意象:视觉(黄花)、嗅觉(暗香)、触觉(凉透)多维交织

# 2. 语言特色

  • 炼字精髓:"愁"统领全篇,""成为千古词眼
  • 对比手法:物象(金兽/玉枕)的华美与心境(愁/凉)的凄清形成反差
  • 典故运用:化用陶渊明、李煜等前人意境而自出新意

# 3. 情感表达

全词通过"—凉—瘦"递进,呈现三层境界:

1. 白昼的百无聊赖

2. 夜半的孤枕难眠

3. 黄昏的人菊相映

---

四、历史背景探析

# 1. 创作时期考证

据《金石录后序》推断,本词应作于1107-1121年间,时值李清照丈夫赵明诚外出为官,词人独居青州期间。重阳节的传统团聚习俗与现实孤独形成强烈冲突。

# 2. 社会文化语境

  • 宋代闺阁文学的发展使女性抒情获得合法空间
  • 重阳节"赏菊饮酒"民俗传统
  • 北宋末年党争背景下文人普遍的忧患意识

# 3. 词体发展脉络

本词代表宋代婉约词的巅峰成就:

  • 继承花间派细腻笔法
  • 突破"词为艳科"传统
  • 开创"寻常语度入音律"的易安体

---

五、延伸解读

# 1. 比较文学视角

  • 与柳永《八声甘州》"渐霜风凄紧"异同
  • 与李煜《相见欢》"梧桐深院锁清秋"承继关系

# 2. 接受史研究

  • 元代《乐府指迷》评其"此语亦妇人所难到"
  • 清代《白雨斋词话》称"字不秀雅"
  • 现代学者叶嘉莹论其"直观与理性节制之平衡"

# 3. 文化影响

  • "人比黄花瘦"成为后世文学中"美学"的典范
  • 当代音乐、舞蹈、绘画等艺术形式的再创作素材
  • 山东青州李清照纪念馆中的主题展示重点

---

六、学术争议

1. 创作时间存疑说(部分学者主张作于南渡后)

2. "脑"具体成分的考辨(龙脑香与沉香之辨)

3. 词中"篱"是否实指青州归来堂遗址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