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16:38:48     共 2525 浏览

一、词作原文

渔家傲·秋思

塞下秋来风景异,衡阳雁去无留意。

四面边声连角起。千嶂里,长烟落日孤城闭。

浊酒一杯家万里,燕然未勒归无计。

羌管悠悠霜满地。人不寐,将军白发征夫泪。

---

二、注释详解

1.塞下:指西北边疆,当时范仲淹驻守的延州(今陕西延安)

2.衡阳雁:传说大雁南飞至衡阳回雁峰即止,此处喻指思乡之情

3.边声:边塞特有的风声、马嘶、号角等混合声响

4.燕然未勒:典出《后汉书》窦宪破匈奴刻石记功典故,指战事未平

5.羌管:羌笛,西北少数民族乐器,常奏凄婉曲调

---

三、白话译文

西北边塞的秋天景色迥异中原,南飞的大雁毫无留恋之意。

四面传来战马嘶鸣与号角声,层峦叠嶂中,暮霭沉沉孤城紧闭。

饮着浊酒思念万里之外的家乡,战功未立难以归去。

深夜里羌笛声伴着满地寒霜,将士们难以入眠,将军熬白头发,士兵泪湿衣襟。

---

四、文学赏析

# (1)意象组合艺术

通过"城"长烟"羌管"等典型边塞意象,构建出苍凉雄浑的审美空间。其中"落日孤城闭"字,以动态描写静态,展现军事戒备的紧张氛围。

# (2)情感表达层次

上阕写景暗含思乡("去无留意"),下阕抒情彰显责任("归无计"),形成个人情感与家国大义的矛盾张力。"白发"泪"的细节描写,揭示戍边将士的普遍心理状态。

# (3)词史地位

突破五代词柔媚风格,开创宋代豪放词先河。苏轼"老夫聊发少年狂"辛弃疾"醉里挑灯看剑"受此影响,后世列为"塞词"之作。

---

五、历史背景考察

# 1. 创作时间

北宋康定元年至庆历三年(1040-1043年),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期间,为防御西夏入侵所作。

# 2. 军政环境

  • 北宋实行"内虚外"政策,边军给养不足
  • 西夏元昊称帝后连续发动三川口、好水川等战役
  • 范仲淹改革军制,推行"田法"解决粮饷问题

# 3. 作者心境

时年52岁的范仲淹,既怀"天下之忧而忧"抱负,又面临朝廷主和派的牵制,词中"无计"其复杂心态。

---

六、延伸探讨

1.地理考证:词中"城"可能指当时军事要塞金明寨(今陕西安塞附近)

2.比较研究:与王维《使至塞上》"漠孤烟直"盛唐气象对比,可见宋人边塞诗的忧患意识

3.现代价值:词作体现的戍边精神,与当代"坚守奉献"边防军人精神一脉相承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同类资讯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