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16:38:48     共 2526 浏览

一、词作原文

```

满江红·江行和杨济翁韵

辛弃疾

过眼溪山,怪都似、旧时曾识。还记得、梦中行遍,江南江北。佳处径须携杖去,能消几緉平生屐。笑尘劳、三十九年非,长为客。

吴楚地,东南坼。英雄事,曹刘敌。被西风吹尽,了无尘迹。楼观才成人已去,旌旗未卷头先白。叹人间、哀乐转相寻,今犹昔。

```

二、注释精要

1.杨济翁:即杨炎正,辛弃疾好友,同为主战派词人

2.几緉平生屐:典出《世说新语》,喻人生短暂(緉:量词,双)

3.曹刘敌:指三国时曹操与刘备的对抗

4.旌旗未卷:战事未休的象征性表达

5.转相寻:循环往复之意

三、白话译文

眼前掠过的溪山景致,竟都似旧日相识。还记得梦中踏遍江南江北的足迹。美景当前当拄杖前往,人生能穿坏几双木屐?可笑半生劳碌,三十九年皆错,长久漂泊如客。

吴楚之地在东南分裂,英雄往事如曹刘争锋。却被西风吹散,不留痕迹。楼阁刚建好人已离去,战旗未收鬓发先白。可叹人间哀乐循环,古今皆然。

四、文学赏析

# 1. 结构艺术

  • 上阕以"识"统领,通过"山-梦中-江南江北"跳跃,构建记忆迷宫
  • 下阕用"坼"点睛,以"楚-曹刘-旌旗"的历史意象,完成时空叠印

# 2. 修辞特征

  • 矛盾修辞:"尘劳""客"形成情感张力
  • 典故密度:全词11处用典,平均每8字一典
  • 色彩对照:"旌旗"的红色与"头白"白色构成视觉冲击

# 3. 词牌运用

突破《满江红》常规的激昂格调,首创"放中见沉郁"的新范式,为后世姜夔、吴文英等开辟路径。

五、历史背景

1.创作时间:1183年(淳熙十年)秋,辛弃疾43岁遭弹劾闲居上饶

2.地理坐标:信江流域行舟时所作,对应词中"吴楚地"

3.政治语境:南宋朝廷"兴和议"后的主和氛围,与作者"旌旗未卷"的主战立场形成尖锐矛盾

六、词学价值

1.词史地位:代表南宋豪放词"由外放向内敛"转型节点

2.创新贡献

  • 首次在词中实现"记忆-历史叙事-哲学思考"的三重奏
  • 创造"意象群"江南江北/吴楚地)的新型抒情模式

    3.后世影响:清代陈廷焯《白雨斋词话》评此词"沉郁顿挫处,殆驾稼轩他作之上"### 七、跨文化解读

    1.与杨济翁原唱比较:杨作侧重羁旅愁思,辛词升华至历史哲思

    2.西方文论观照:符合荣格"集体无意识"理论中对历史原型的召唤

    3.当代价值:对"业未成身先老"永恒命题作出中国式解答

八、存世版本考

1. 元代《稼轩长短句》刻本为最早文献

2. 明代毛晋汲古阁本将"緉"误作""清代多数版本沿误

3. 当代邓广铭《稼轩词编年笺注》恢复宋本原貌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同类资讯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