定风波
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。雨具先去,同行皆狼狈,余独不觉。已而遂晴,故作此词。
莫听穿林打叶声,何妨吟啸且徐行。
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。
料峭春风吹酒醒,微冷,山头斜照却相迎。
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。
---
1.穿林打叶声:暴雨击打竹林树叶的声响,暗喻人生困境
2.吟啸:高声吟诗长啸,魏晋名士风度遗存
3.芒鞋:草编鞋,象征隐士生活(与官靴形成对比)
4.料峭:形容春寒刺骨,《庄子》"凄然似秋,暖然似春"化用
5.萧瑟:风雨凄凉貌,语出《楚辞·九辩》"萧瑟兮草木摇落
上阕:
不必在意骤雨穿林的嘈杂声,何不吟咏长歌缓步前行?
手持竹杖脚穿草鞋,比骑马更觉轻快,有何可惧?蓑衣一袭笑对烟雨人生。
下阕:
带着寒意的春风唤醒酒意,微感清冷时,山巅夕阳已殷勤相迎。
回望来时的风雨萧瑟处,归去罢——
既无所谓风雨,也无所谓天晴。
---
---
1.创作时点:元丰五年(1082)苏轼贬谪黄州第三年,正值"乌台诗案"思想蜕变期
2.地理坐标:沙湖位于黄州东南30里,现存苏轼手书《定风波》摩崖石刻
3.思想源流:
---
1. 与《赤壁赋》比较:同写于黄州时期,但本词更显生命韧性
2. 对后世影响:
3. 当代价值:
---
1. 现存最早刻本见于南宋曾慥《东坡词》
2. "蓑"字在明毛晋刻本中作""以宋本为确
3. 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元版《东坡乐府》保留苏轼眉批:"此味不可示人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