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16:38:44     共 2534 浏览

原文呈现

定风波

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。雨具先去,同行皆狼狈,余独不觉。已而遂晴,故作此词。

莫听穿林打叶声,何妨吟啸且徐行。

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。

料峭春风吹酒醒,微冷,山头斜照却相迎。

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。

---

注释精解

1.穿林打叶声:暴雨击打竹林树叶的声响,暗喻人生困境

2.吟啸:高声吟诗长啸,魏晋名士风度遗存

3.芒鞋:草编鞋,象征隐士生活(与官靴形成对比)

4.料峭:形容春寒刺骨,《庄子》"凄然似秋,暖然似春"化用

5.萧瑟:风雨凄凉貌,语出《楚辞·九辩》"萧瑟兮草木摇落

译文对照

上阕

不必在意骤雨穿林的嘈杂声,何不吟咏长歌缓步前行?

手持竹杖脚穿草鞋,比骑马更觉轻快,有何可惧?蓑衣一袭笑对烟雨人生。

下阕

带着寒意的春风唤醒酒意,微感清冷时,山巅夕阳已殷勤相迎。

回望来时的风雨萧瑟处,归去罢——

既无所谓风雨,也无所谓天晴。

---

文学赏析

# 1. 意象建构的三重境界

  • 自然意象:风雨/晴照构成辩证空间,完成"雨-淋雨-霁晴-回望"的叙事闭环
  • 人文意象:竹杖芒鞋对马鞍的替代,体现士大夫精神追求的转向
  • 哲学意象:"风雨无晴"呈现禅宗"不思善不思恶"然境界

# 2. 声律艺术特征

  • 双调62字中平韵仄韵交错,"马-怕-生"醒-冷-迎"形成情绪顿挫
  • "谁怕"微冷"归去"二字句,制造戏剧性停顿效果

# 3. 修辞密码解析

  • 矛盾修辞法:"轻胜马"贫贱道具神圣化
  • 通感运用:"料峭"触觉转化为视觉体验
  • 留白艺术:结尾11字完成从具象到抽象的哲学飞跃

---

历史背景考据

1.创作时点:元丰五年(1082)苏轼贬谪黄州第三年,正值"乌台诗案"思想蜕变期

2.地理坐标:沙湖位于黄州东南30里,现存苏轼手书《定风波》摩崖石刻

3.思想源流

  • 儒家的"坦荡""妨吟啸"
  • 道家的"时处顺"("任平生"
  • 佛家的"执着"("也无风雨也无晴")

---

跨文本互文研究

1. 与《赤壁赋》比较:同写于黄州时期,但本词更显生命韧性

2. 对后世影响:

  • 王国维《人间词话》称其"旷达而不衰飒"
  • 林语堂《苏东坡传》专章分析此词体现的"快乐哲学"

    3. 当代价值:

  • 职场心理学的压力管理范本
  • 存在主义哲学"自由选择"的中国古典诠释

---

版本校勘说明

1. 现存最早刻本见于南宋曾慥《东坡词》

2. "蓑"字在明毛晋刻本中作""以宋本为确

3. 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元版《东坡乐府》保留苏轼眉批:"此味不可示人"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同类资讯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