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点明创作地点(柳州城楼)与寄赠对象(漳汀封连四州官员),体现唐代贬谪文人以诗代柬的交际传统
作者:柳宗元(773-819),中唐"唐宋八大家",永贞革新失败后贬谪永州、柳州,此诗作于柳州刺史任上(815-819年间)
城上高楼接大荒
海天愁思正茫茫
惊风乱飐芙蓉水
密雨斜侵薜荔墙
岭树重遮千里目
江流曲似九回肠
共来百越文身地
犹自音书滞一乡
登上柳州城墙的高楼眺望荒野,
如海雾般弥漫的愁绪无边无垠。
狂风肆意摧折水中的芙蓉,
暴雨斜打着爬满薜荔的墙垣。
山岭的密林遮挡了远望的视线,
蜿蜒的江流恰似纠结的愁肠。
我们一同被放逐到这纹身的异乡,
却连书信都难以抵达彼此身旁。
1. 意象系统的三重构建
2. 对偶艺术的突破
颔联"风乱飐""雨斜侵"形成动态压迫感,打破传统对仗的工稳,体现情感张力
3. 历史语境解读
此诗与《登岳阳楼》(杜甫)形成有趣对比:杜诗忧国,柳诗忧己,反映中唐士人从集体关怀向个体生存焦虑的转向
1. 接受史研究
明代王世贞《艺苑卮言》评:"怨而不怒,得风人之旨"清人何焯《义门读书记》则认为"句最见唐人手段"2. 地理考证
现代学者考据发现,唐代柳州城楼遗址在今柳州市柳侯公园内,登楼可见柳江""形河道,与"回肠"高度吻合
3. 比较文学视角
与韩愈《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》对比可见:韩诗直抒愤懑,柳诗则通过意象群实现含蓄表达,体现两种贬谪诗范式
4. 当代价值重估
该诗揭示的"地理隔离与精神困境",为现代流散文学研究提供了早期范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