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11:46:22     共 2529 浏览

一、诗作基础信息

标题:点明创作地点(柳州城楼)与寄赠对象(漳汀封连四州官员),体现唐代贬谪文人以诗代柬的交际传统

作者:柳宗元(773-819),中唐"唐宋八大家",永贞革新失败后贬谪永州、柳州,此诗作于柳州刺史任上(815-819年间)

二、原文及分行注释

城上高楼接大荒

  • 注释:"接"字既写视野开阔,又暗喻蛮荒之地与京城的空间断裂

    海天愁思正茫茫

  • 注释:"天"指岭南近海地貌,""关地理与心理的双重迷失

惊风乱飐芙蓉水

  • 注释:"飐"zhǎn)为风吹颤动,芙蓉象征高洁人格遭外力摧折

    密雨斜侵薜荔墙

  • 注释:薜荔(bì lì)为南方攀援植物,隐喻诗人如墙藤般坚守却饱受打击

岭树重遮千里目

  • 注释:呼应首句"大荒"峦叠嶂阻隔政治理想的实现

    江流曲似九回肠

  • 注释:以柳江九曲比喻愁肠百转,化用司马迁《报任安书》典故

共来百越文身地

  • 注释:"百越"岭南少数民族,暗示五司马(含收件人)同贬蛮荒的集体命运

    犹自音书滞一乡

  • 注释:音讯隔绝强化了"贬同处仍难互通"孤绝感

三、白话译文

登上柳州城墙的高楼眺望荒野,

如海雾般弥漫的愁绪无边无垠。

狂风肆意摧折水中的芙蓉,

暴雨斜打着爬满薜荔的墙垣。

山岭的密林遮挡了远望的视线,

蜿蜒的江流恰似纠结的愁肠。

我们一同被放逐到这纹身的异乡,

却连书信都难以抵达彼此身旁。

四、文学赏析

1. 意象系统的三重构建

  • 自然意象:高楼/大荒/江流构成宏阔而压抑的空间场域
  • 植物意象:芙蓉/薜荔延续《离骚》"香草美人"传统
  • 身体意象:九回肠/文身地将精神痛苦具象化

2. 对偶艺术的突破

颔联"风乱飐""雨斜侵"形成动态压迫感,打破传统对仗的工稳,体现情感张力

3. 历史语境解读

此诗与《登岳阳楼》(杜甫)形成有趣对比:杜诗忧国,柳诗忧己,反映中唐士人从集体关怀向个体生存焦虑的转向

五、扩展说明

1. 接受史研究

明代王世贞《艺苑卮言》评:"怨而不怒,得风人之旨"清人何焯《义门读书记》则认为"句最见唐人手段"2. 地理考证

现代学者考据发现,唐代柳州城楼遗址在今柳州市柳侯公园内,登楼可见柳江""形河道,与"回肠"高度吻合

3. 比较文学视角

与韩愈《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》对比可见:韩诗直抒愤懑,柳诗则通过意象群实现含蓄表达,体现两种贬谪诗范式

4. 当代价值重估

该诗揭示的"地理隔离与精神困境",为现代流散文学研究提供了早期范本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同类资讯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