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16:38:45     共 2524 浏览

---

一、词作原文

```

淮左名都,竹西佳处,解鞍少驻初程。

过春风十里,尽荠麦青青。

自胡马窥江去后,废池乔木,犹厌言兵。

渐黄昏,清角吹寒,都在空城。

杜郎俊赏,算而今、重到须惊。

纵豆蔻词工,青楼梦好,难赋深情。

二十四桥仍在,波心荡、冷月无声。

念桥边红药,年年知为谁生?

```

---

二、注释与译文

# (1)重点注释

  • 淮左名都:宋代扬州属淮南东路,古人方位以东为左
  • 竹西佳处:化用杜牧"竹西路,歌吹是扬州"诗句
  • 胡马窥江:指1161年金主完颜亮南侵攻破扬州
  • 二十四桥:唐代扬州名胜,杜牧有"桥明月夜"之咏

# (2)白话译文

在淮南名都扬州城的竹西亭畔,我解下马鞍暂作停留。昔日繁华的十里长街,如今只见野麦青青。自金兵铁蹄践踏之后,连荒废的城池和老树都厌恶战争。暮色中号角声寒,回荡在这座空城。纵使杜牧重游此地,也会震惊于这般荒凉。即便有"豆蔻梢头"才情,"青楼梦好"笔力,也难抒此刻悲怆。二十四桥依然存在,唯有冷月无声荡漾波心。想那桥边红芍药,年复一年为谁绽放?

---

三、文学赏析

# 1. 结构艺术

全词采用今昔对比双线结构:上阕实写战乱后的扬州荒景,下阕虚引杜牧典故形成时空对话。"清角吹寒"与"冷月无声"构成通感修辞,强化了"黍离之悲"意境。

# 2. 语言特色

  • 意象群运用:"废池乔木"空城冷月"等意象形成萧瑟语码
  • 用典密度:全词8处化用杜牧诗作,形成历史纵深
  • 声律设计:选用""牌,平仄交替中见顿挫感

# 3. 情感表达

通过"厌言兵"移情手法,将战争创伤具象化。末句"红药为谁生"的反诘,将个人感伤升华为时代哀歌。

---

四、历史背景

# 1. 创作语境

此词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(1176年)冬至,时年22岁的姜夔初访扬州。距绍兴三十一年(1161年)金兵焚城已过十五年,城市仍未恢复元气。

# 2. 社会影响

作为南宋"词派",该词与辛弃疾《永遇乐·京口北固亭怀古》共同构成"抗战词"双璧。清代陈廷焯《白雨斋词话》评其"写兵燹后情景逼真

五、延伸解读

1.地理考证:现代学者对"桥"位置存在争议,有"二十四座桥"与"桥名二十四"说

2.版本流变:现存最早见于嘉泰二年(1202年)《白石道人歌曲》手稿

3.后世评价:王国维《人间词话》认为此词"境界全出"却"格韵稍逊"周邦彦

4.文化影响:当代扬州建有"夔纪念馆"词中场景已成为城市文化记忆符号

---

六、对比研究

对比维度杜牧扬州诗姜夔扬州词
时代背景晚唐盛世南宋战乱
情感基调风流俊赏黍离之悲
空间描写楼台烟雨废池乔木
时间意识及时行乐历史反思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同类资讯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