篇名:《摽有梅》(出自《诗经·召南》)
作者:无名氏(周代民间歌谣)
原文:
摽有梅,其实七兮。
求我庶士,迨其吉兮。
摽有梅,其实三兮。
求我庶士,迨其今兮。
摽有梅,顷筐塈之。
求我庶士,迨其谓之。
---
1.摽(biào):古同""之意,此处指梅子成熟自然脱落
2.庶士:众男子,"庶"表多数,""未婚男性
3.迨(dài):及、趁
4.顷筐:斜口竹筐,用于盛放落地果实
5.塈(jì):取、收拾
特殊语法:
---
(第一段)
树上的梅子纷纷坠落,枝头还剩七成果实。
追求我的年轻人们啊,趁着吉日良辰快来。
(第二段)
梅子继续掉落,如今只剩三成在枝。
有心求娶的郎君们,现在就是最佳时机。
(第三段)
梅子已落尽,要用筐子来拾取。
若你真心想娶我,只需开口说一句。
---
1. 比兴手法
以梅子坠落比喻青春流逝,每段递减的果实数量(七→三→尽)形成时间紧迫感,对应婚嫁年龄的焦虑。
2. 女性意识觉醒
突破传统婚恋叙事,展现先秦女性主动择偶的勇气:"我庶士"的反复咏叹,构成罕见的女性择偶宣言。
3. 节奏艺术
三章重章叠句,通过"七兮→三兮→塈之"递进,配合"兮→今兮→谓之"紧迫感升级,形成强烈的情感张力。
---
1. 周代婚俗
2. 社会语境
3. 地理特征
召南地区(今陕西南部)盛产梅树,印证《诗经》"识于鸟兽草木之名"
---
1.与《关雎》对照:同属婚恋题材,但《摽有梅》体现女性视角的直白表达
2.后世影响:唐代"梅寄远"宋代"梅妻鹤子"意象的源头之一
3.现代诠释:女性主义文学研究的重要早期文本
---
1.主旨分歧:
2.文字考据:
3.音乐复原:
根据《仪礼》记载推测应为二拍子劳动号子变体
---
1. 马瑞辰《毛诗传笺通释》卷三
2. 孙作云《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》
3. 日本白川静《诗经研究》第二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