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16:38:48     共 2528 浏览

一、词作原文

《渔家傲》

天接云涛连晓雾,星河欲转千帆舞。

仿佛梦魂归帝所,闻天语,殷勤问我归何处。

我报路长嗟日暮,学诗谩有惊人句。

九万里风鹏正举。风休住,蓬舟吹取三山去!

*——李清照[宋代]*

---

二、注释与译文

# (1)重点注释

  • 云涛:如波涛般翻滚的云层
  • 星河欲转:银河仿佛随船移动的视觉错觉
  • 帝所:天帝居所,《史记·封禅书》有载
  • 谩有:空有(谩通""
  • 三山:蓬莱、方丈、瀛洲三座海上仙山

# (2)白话译文

天幕连接着翻涌的云海与晨雾,银河流转似有千帆竞渡。恍惚间梦魂抵达天帝居所,听闻天帝关切询问归宿。我叹路途漫长日色将暮,纵有诗才难酬壮志。看大鹏乘风翱翔九万里。愿长风不息,送我轻舟直抵仙山!

---

三、文学赏析

# 1. 意象三重奏

  • 自然奇观:"云涛""浩渺空间,与"千帆"鹏鸟"动态画卷
  • 神话符号:帝所、三山等意象源自《庄子》《列子》道家典籍
  • 女性视角:突破闺阁限制的"九万里"视野,展现罕见豪放词风

# 2. 结构艺术

上阕以""为枢(天帝发问),下阕以""眼(词人回应),形成戏剧性对话框架。"路长日暮"化用《离骚》"路漫漫其修远兮"鹏举"出《逍遥游》,体现用典密度之高。

# 3. 词牌特殊性

《渔家傲》双调六十二字,仄韵体例本宜抒壮怀。李清照现存词作中仅此一首采用该词牌,与其多数婉约作品形成鲜明对比。

---

四、历史背景

# (1)创作时期

靖康之变(1127年)后,李清照随宋室南渡。此词约作于1130年避难海上期间,反映战乱中知识分子对精神彼岸的追寻。

# (2)时代印记

  • 道教盛行:宋徽宗崇道影响持续至南宋初期
  • 航海技术:指南针应用于航海(见《萍洲可谈》),"千帆"意象有现实基础
  • 性别困境:女性文人通过游仙题材突破社会规训

---

五、多维解读

# 1. 精神分析视角

弗洛伊德"梦"理论视角下,此词呈现典型的补偿性幻想——现实中的流离失所(丈夫病逝、文物散失)转化为超现实的飞翔叙事。

# 2. 比较文学研究

  • 与李白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共有的"游-觉醒"
  • 区别于苏轼"我欲乘风归去"士大夫情怀,李清照版本更具个体生命焦虑

# 3. 书画演绎

明代画家陈洪绶《女仙图》可视作此词的图像诠释,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。

---

六、学术争议

1.创作动机:部分学者认为词中"三山"指抗金根据地(如张元幹词中的"三山"

2.性别意识:美国汉学家艾朗诺指出,该词存在"性别化"倾向

3.版本差异:《乐府雅词》与《花草粹编》收录文本存在异文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同类资讯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