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16:38:48     共 2525 浏览

一、词作原文

《点绛唇·寂寞深闺》

宋·李清照

寂寞深闺,柔肠一寸愁千缕。惜春春去,几点催花雨。

倚遍阑干,只是无情绪。人何处?连天衰草,望断归来路。

---

二、注释与译文

#注释

1.点绛唇:词牌名,双调四十一字,前段四句三仄韵,后段五句四仄韵。

2.柔肠一寸愁千缕:极言愁思之密,化抽象为具象。

3.催花雨:暮春时节的雨,加速花朵凋零。

4.望断:极目远望直至视线尽头。

#译文

独居深闺寂寞难耐,一寸柔肠里缠绕着千丝哀愁。惋惜春光逝去,偏偏又逢催落残花的细雨。

百无聊赖地倚遍栏杆,终究提不起半点心绪。思念的人身在何方?唯见连天枯草,湮没了盼归的路径。

  • --

    三、艺术赏析

    1.情感表达

  • 层层递进的孤寂:从“寂寞深闺”到“愁千缕”,再到“无情绪”,情感逐步深化,展现闺怨主题的极致化表达。
  • 意象选择:“催花雨”“衰草”暗喻青春凋零与希望渺茫,自然景物与人物心境高度融合。

2.语言特色

  • 凝练与张力:如“柔肠一寸愁千缕”,以空间尺度(一寸)对比情感密度(千缕),形成强烈反差。
  • 白描手法:末句“连天衰草,望断归来路”不加修饰,却勾勒出苍茫的视觉画面。

3.结构设计

- 上阕写春愁,下阕转盼归,由内而外拓展情感空间,符合“起承转合”的古典词作章法。

  • --

    四、历史背景与创作动机

    1.时代背景

  • 此词或作于李清照婚后赵明诚离家宦游期间(约1107-1121年),宋代士人频繁外任的社会常态加剧了闺怨题材的创作。
  • 靖康之变(1127年)前的作品,尚未浸染后期流亡的悲怆,但仍透露出对离散的隐忧。

2.个人境遇

  • 李清照早期生活优渥,但夫妻聚少离多,词中“人何处”可视为对丈夫的深情呼唤。
  • 女性视角的独特表达:不同于男性词人代拟闺怨,此词是女性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。

  • --

    五、文学价值与后世评价

    1.词史地位

  • 代表宋代闺怨词的巅峰,与《醉花阴》《声声慢》并列为李清照“愁情三部曲”。
  • 对后世婉约派影响深远,如清代纳兰性德《浣溪沙》中“赌书消得泼茶香”即化用李清照夫妇典故。

2.历代评点

  • 明代杨慎《词品》:“易安‘柔肠一寸愁千缕’,语淡而情浓,非深于词者不能道。”
  • 近代王国维《人间词话》未直接提及此词,但其“一切景语皆情语”理论可完美诠释本词情景交融的手法。

  • --

    六、延伸思考

    1.性别视角的突破

  • 李清照以女性身份直抒胸臆,打破男性主导的文学传统,为闺阁题材注入真实生命力。

2.与现代心理学的呼应

- “倚遍阑干”的重复动作可视为焦虑情绪的外化表现,与当代心理学中的“行为表征”理论不谋而合。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同类资讯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