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新闻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  发布时间:2025/8/29 15:45:57       共计:2521 浏览

一、诗经原文

```

芄兰之支,童子佩觿。虽则佩觿,能不我知。容兮遂兮,垂带悸兮。

芄兰之叶,童子佩韘。虽则佩韘,能不我甲。容兮遂兮,垂带悸兮。

```

二、词句注释

1.芄兰:萝藦科植物,其荚果呈锥形,古代用作解结工具"觿"天然模型

2.觿(xī):骨制解绳结器具,象征成人礼配饰,《礼记》载"事父母,左佩小觿"3.韘(shè):玉石扳指,射箭时保护手指,周代贵族男子十五岁佩戴标志

4.能不我知:倒装句式,即"不知我"含对童子故作成熟的讽刺

5.垂带悸兮:描写衣带摆动状,"悸"字生动表现少年强作稳重却难掩稚态

三、白话译文

第一章节

芄兰枝条柔蔓蔓,孩童佩觿装成年。虽已佩带解结锥,哪懂与我心相知。大摇大摆踱方步,玉带晃荡显轻浮。

第二章节

芄兰叶片青翠翠,孩童戴韘扮英伟。虽然套着玉石韘,哪能与我较英杰。装模作样摆架势,丝带乱颤露稚气。

四、文学赏析

1.隐喻手法:以芄兰柔软枝蔓暗喻童子未坚的品格,植物特性与人物形象形成双重意象

2.重复修辞:两章结构采用"-赋-比"进,通过"虽则...能不..."句式强化讽刺效果

3.细节描写:"带悸兮"字动态捕捉,堪称先秦文学中最精妙的少年神态白描

4.情感张力:表面描写贵族童子成人礼,实则揭露周代礼制形式化的社会问题

五、历史背景

1.成诗年代:据《毛诗序》考为春秋初期,反映西周宗法制度崩坏阶段的社会风貌

2.礼制渊源:佩觿戴韘乃周代"童礼"仪式,《礼记·内则》规定"有五年而笄,二十而冠"

3.社会批判:诗中"童子"应指世袭贵族幼子,讽刺其未达年龄便提前获得成人特权

4.文化对照:与《齐风·甫田》"婉兮娈兮,总角丱兮"形成对少年形象的不同书写范式

六、学术争议

1.主题分歧

  • 汉代郑玄持"惠公说"认为讽刺卫国君主幼稚治国
  • 宋代朱熹《诗集传》解作"诗"女子调侃少年情郎
  • 现代学者闻一多考证为"礼歌谣"记录周代通过性仪式

    2.文字考据

  • ""有"狎"(亲近)、"戕"伤害)两种释读方向
  • 马王堆帛书《五行》引本诗作"能不我差"新的训诂线索

七、文化影响

1.文学传承:李白《长干行》"为君妇"的早婚描写,可追溯至本诗对未成年仪礼的观察视角

2.民俗遗存:当代客家"出花园"成人礼仍保留佩觿演变的银锁仪式

3.植物考证:中科院植物所确认诗中"芄兰"今华北常见植物萝藦(Metaplexis japonica)

4.比较研究:与古希腊史诗《阿喀琉斯之盾》少年战士形象塑造形成东西方文明对话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·上一条:《节南山》--无名氏 | ·下一条:《芣苢》--无名氏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