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新闻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  发布时间:2025/8/29 16:13:02       共计:2529 浏览

楚辞原文

```

悲哉!秋之为气也。

萧瑟兮,草木摇落而变衰。

憭栗兮,若在远行。

登山临水兮,送将归。

泬寥兮,天高而气清;

寂寥兮,收潦而水清。

憯悽增欷兮,薄寒之中人;

怆怳懭悢兮,去故而就新;

坎廪兮,贫士失职而志不平;

廓落兮,羁旅而无友生;

惆怅兮,而私自怜。

...

[全文共255字,此处节选开篇部分]

```

词语注释

1.憭栗:凄凉战栗貌

2.泬寥:空旷清朗之状

3.懭悢:失意惆怅之情

4.坎廪:坎坷不平之喻

5.廓落:空虚寂寞之意

白话译文

```

令人悲叹啊!这秋天的肃杀之气。

草木凋零飘落,一片衰败景象。

内心凄惶,如同远行的游子,

登上高山眺望流水,送别将归之人。

天空高远空气清澈,

积水退去江河澄清。

悲伤叹息,微寒侵袭人身;

失意怅惘,离旧地赴新程;

命运坎坷,寒士失位心难平;

孤寂空虚,漂泊异乡无知音;

满怀惆怅,只能暗自伤神。

```

文学赏析

# 1. 悲秋传统的奠基

本篇开创中国文学"悲秋"题,以""纲构建萧瑟意境。宋玉通过"草木摇落"薄寒中人"意象群,形成视觉、触觉、心理的多维感知体系。

# 2. 抒情结构的创新

采用"主客互映",既描写客观秋景("高气清"),又刻画主观感受("怆怳懭悢"),实现物我交融的抒情效果。其"贫士失职"的表述,实为后世"士不遇"主题的雏形。

# 3. 修辞艺术特征

  • 连绵词运用:"瑟"憭栗"怆怳"等双声叠韵词强化韵律
  • 空间转换:从"临水"到"羁旅无友"的视角推移
  • 情感递进:由自然悲凉渐至人生困顿的层次演进

历史背景考据

# 1. 创作年代推定

根据文中"士失职"的表述,应作于宋玉失宠于楚顷襄王时期(约公元前280年),正值楚国郢都沦陷(前278年)前夕,折射出国运衰退的阴影。

# 2. 思想源流辨析

  • 继承屈原"发愤抒情"
  • 融合道家"气化论"观
  • 隐含儒家"志于道"的理想

# 3. 文本传播考

《九辩》最早著录于《楚辞章句》,王逸注本存255字,与《文选》版本存在11处异文,如"憯悽""悽"汉代文本流变。

学术争议聚焦

1.作者权属:部分学者认为存在汉代增补痕迹,但主体仍属宋玉

2.题解分歧:"九辩"有"九段乐章"多次辩难"学说

3.影响评估:曹丕《燕歌行》、杜甫《秋兴》皆可见其遗响

文化影响

1. 形成"宋玉悲秋"文化符号

2. 启导魏晋"物感"发展

3. 成为日本平安朝"物哀"美学参照系

延伸阅读建议

1. 朱熹《楚辞集注》的理学阐释

2. 闻一多《楚辞校补》的现代考据

3. 日本青木正儿《中国文学思想史》的比较研究

(AI生成)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·上一条:《九歌》--屈原 | ·下一条:《卜居》--屈原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