```
二子乘舟,泛泛其景。愿言思子,中心养养。
二子乘舟,泛泛其逝。愿言思子,不瑕有害?
```
1.二子:
学界存在卫宣公二子(伋与寿)与泛称青年男子两种解读,汉代《毛诗序》持历史事件说,现代学者多倾向象征性解读。
2.泛泛:
叠字强化飘荡状态,《说文》释"浮貌"先谦《诗三家义集疏》注为"波浮动之状"3.景:
通"憬"(远行貌),《尔雅·释诂》作"也"瑞辰《毛诗传笺通释》考证为舟影渐远之象。
4.养养:
忧思动荡貌,《郑笺》解作"不知所定"《诗集传》释为"貌"### 三、白话译文
```
两位青年同乘小舟,船影随波渐渐远游。每念及你们的身影,心中便涌起绵绵愁绪。
两位青年同乘小舟,波光中消逝了行舟。每念及你们的远去,可会遭遇不测的烦忧?
```
1.复沓结构:
两章仅更易三字(景→逝/养养→有害),通过场景递进深化情感。方玉润《诗经原始》评:"往复互吟,恻然动人"。
2.意象系统:
构建"-水-远"意象:
3.情感张力:
末句"瑕有害"从担忧升华为恐惧,王夫之《诗广传》指出:"忧患之词,愈朴愈真"### 五、历史背景考证
1.《左传》记载:
卫宣公夺媳杀子事件(桓公十六年)可能为创作背景,但《史记·卫世家》叙事存在时间矛盾。
2.考古佐证:
陕西岐山出土西周中期青铜器铭文显示,黄河中游流域常见"共舟"祭祀场景。
3.地域特征:
邶地(今河南汤阴)近淇水,舟楫文化发达,《水经注·淇水》载"水右合泉源水"航运记载。
1.希腊对应:
与《奥德赛》"忒勒马科斯出海寻父"形成航海母题的东西方对照,差异在于中国诗歌更重情感留白。
2.日本受容:
《万叶集》卷三有"乗れる小舟のゆくへは"的和歌化用,体现东亚舟意象的审美共通性。
1.心理学视角:
符合分离焦虑原型(Bowlby依附理论),"养养"状态可对应现代"悬置性焦虑"临床表现。
2.生态批评:
舟水关系隐喻早期人类对自然力的敬畏,与《周易·涣卦》"水上"的宇宙观形成互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