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16:38:46     共 2523 浏览

---

一、原词呈现

题名:暗香·旧时月色

作者:南宋·姜夔

原文

旧时月色,算几番照我,梅边吹笛?

唤起玉人,不管清寒与攀摘。

何逊而今渐老,都忘却、春风词笔。

但怪得、竹外疏花,香冷入瑶席。

江国,正寂寂。

叹寄与路遥,夜雪初积。

翠尊易泣,红萼无言耿相忆。

长记曾携手处,千树压、西湖寒碧。

又片片、吹尽也,几时见得?

---

二、注释与译文

注释

1.何逊:南朝梁代诗人,以咏梅著称,此处为作者自比

2.竹外疏花:化用苏轼"外一枝斜更好"

3.瑶席:精美的宴席

4.江国:江南水乡

5.翠尊/红萼:绿酒杯与红梅花,借物抒怀

白话译文

昔日的月光啊,曾多少次映照我在梅树下吹笛?

唤起佳人,不顾清寒共摘梅枝。

如今我像何逊般老去,已遗忘咏梅的才思,

只诧异竹外疏梅,冷香飘入华席。

江南沉寂,想折梅相赠却路途遥隔,

夜雪初积。绿酒惹泪,红梅缄默勾起回忆。

永难忘携手同游处——

千万树梅花倒映西湖寒碧,

而今花瓣片片凋零,何时再能相遇?

---

三、艺术赏析

1. 时空交错的结构

上阕以"旧时月色"开启记忆长河,下阕"记"强化今昔对比,形成"-现实-回忆"环形结构。

2. 意象系统的构建

  • 核心意象:梅(疏花、红萼)作为情感载体,贯穿全篇
  • 辅助意象:月色、笛声、夜雪构成冷色调意境群
  • 典故运用:何逊咏梅典暗示才情消退,暗合南宋文人普遍心态

3. 音乐性特征

作为自度曲,双声叠韵字(如"寂"片片")与入声韵(-t/-k收尾字)的密集使用,营造出哽咽般的节奏感。

---

四、历史背景解读

1. 创作时间考证

据夏承焘《姜白石词编年笺校》,此词作于1191年冬,时姜夔约36岁,寄居范成大石湖别墅。

2. 南宋词坛语境

  • 咏物词发展到南宋已达巅峰,姜夔突破"形"传统,开创"貌取神"新路
  • 与《疏影》为姊妹篇,共同体现"空骚雅"的美学追求

3. 个人情感投射

学者普遍认为"玉人"合肥恋人,梅花成为终身遗憾的情感符号,与《鹧鸪天·元夕有所梦》形成互文。

---

五、跨文化阐释

1. 与林逋咏梅对比

林逋"疏影横斜水清浅"侧重静态美,姜夔则构建动态叙事场景,融入个人生命体验。

2. 对后世影响

  • 王沂孙《眉妩·新月》明显继承其时空处理手法
  • 张炎《词源》推尊为"前无古人,后无来者"的咏物典范

3. 现代阐释空间

可运用荣格"原型理论"梅花作为集体无意识符号,或从接受美学角度解读历代笺注的差异。

---

六、版本校勘

重要异文:

  • "冷入瑶席"一作"香冷入瑶瑟"见《花庵词选》)
  • "千树压"有版本作"千树亚""压"字更显梅势磅礴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同类资讯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