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牌·题名:摸鱼儿·掩凄凉黄昏庭院
作者:南宋·程垓
原文:
掩凄凉黄昏庭院,
角声何处呜咽。
矮窗曲屋风灯冷,
还是苦寒时节。
凝伫切。
念翠被熏笼,
夜夜成虚设。
倚阑愁绝。
听凤竹声中,
犀帷影外,
簌簌酿寒雪。
伤心处,
却忆当年轻别。
梅花满院初发。
吹香弄蕊无人见,
惟有暮云千叠。
情未歇。
奈鬓已星星,
更堪镊。
晓寒犹力。
问院落凄凉,
几番春暮,
凭谁说。
---
1.词牌溯源:
"摸鱼儿"为唐代教坊曲,双调一百十六字,前段十句六仄韵,后段十一句七仄韵。程垓此作严格遵循格律,上下阙各七仄韵。
2.核心意象注解:
创作于南宋嘉定年间(约1210年),时值金兵压境,词人借闺怨题材抒写家国之忧,与同时代姜夔《扬州慢》形成互文。
---
(上阕)
紧闭的门扉锁住黄昏庭院的凄凉,
不知何处传来画角的呜咽。
低矮的窗棂弯曲的屋檐下风灯清冷,
依然是最难将息的苦寒时节。
我久久伫立沉思,
忆起翠被熏笼的温暖,
如今夜夜徒然闲置。
倚着栏杆愁绪难解,
听凤尾竹沙沙作响,
犀角帷帐的暗影里,
簌簌飘落着酿雪的寒声。
(下阕)
最伤怀的时刻,
忽然想起那年匆匆别离。
满院的梅花刚刚绽放,
幽香浮动花蕊颤袅却无人共赏,
只有重重叠叠的暮云见证。
这份深情从未消减,
奈何双鬓已现星霜,
更哪堪频频拔除白发。
晨寒依旧凛冽,
试问这凄凉的院落,
经历多少春光老去,
又能向谁倾诉?
---
1.时空结构:
采用"黄昏-深夜-拂晓"的时间轴与"-曲屋-阑干"的空间移动,构建出立体抒情场域。上阕聚焦当下实景,下阕转入回忆联想,形成时空叠印。
2.艺术特色:
3.词史地位:
此作代表南宋中期"清空雅正"词风向"密丽深婉"风格的过渡,周济《宋四家词选》评其"哀而不伤,怨而不怒"。
---
1.版本考据:
现存明代毛晋汲古阁本与《全宋词》收录版本存在三处异文:"还是"作"犹自""已星星""鬓影"明清文人改易痕迹。
2.唱和传统:
清代朱彝尊《曝书亭集》有《摸鱼儿·和程正伯韵》,纳兰性德《饮水词》中"瘦尽灯花又一宵"明显受此词影响。
3.当代阐释:
2020年浙江大学《宋词接受史研究》指出,该词"院落凄凉"被张爱玲《半生缘》化用,形成现代文学中的"荒凉美学"传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