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--
曲牌名:阳春曲(中吕宫)
作者:周德清(元代音韵学家、散曲家)
原文:
```
千山落叶岩岩瘦,
百结愁肠寸寸柔。
空楼夜半雁声秋,
离别后,
泪怎禁得流?
```
---
注释:
1.岩岩瘦:化用《诗经·小雅·节南山》"维石岩岩"形容山石嶙峋的枯寂感
2.百结愁肠:典出《太平御览》"肠一日而九回"愁思郁结
3.雁声秋:暗含《汉书·苏武传》雁足传书典故,强化离愁
译文:
千山木叶凋零,裸露的岩石更显嶙峋清瘦;
愁肠百转千回,每一寸都柔软脆弱难承受。
空荡荡的楼阁里,夜半传来秋雁的哀鸣,
自你离去之后,
这泪水怎还能忍住不流?
---
---
创作于元至顺年间(1330-1333),此时:
"阳春曲"本为欢快曲调,作者反其道而用之:
---
与马致远《天净沙·秋思》对比:
维度 | 周德清作品 | 马致远作品 |
---|---|---|
时空结构 | 夜半静态场景 | 黄昏动态行进 |
情感载体 | 直抒胸臆的泪意象 | 隐喻式的断肠人 |
美学追求 | 词化倾向的雅致 | 曲体本色的通俗 |
---
关于"岩岩瘦"三种解读:
1.地理写实说:反映江西多丘陵的地貌特征(见《元曲地理考》)
2.政治隐喻说:象征元朝统治下知识分子的精神枯槁(参《元代文人心态史》)
3.佛学影响说:暗含《金刚经》"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"的哲学观
---
1.语言艺术:为现代诗歌提供"写作"本(每行不超过7字却含多重意象)
2.心理描写:开创"愁绪物质化"的表现先河,影响后世意识流创作
3.生态意识:早于梭罗《瓦尔登湖》500年提出自然与情感的共生关系